邁瑞穩居榜首,聯影能否后來居上?丨醫療器械企業科創力排名解讀
大膽投入、高效產出,才有可能后來者居上。
責任編輯:黃金萍
眼下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頗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模樣。
2022年新上市的聯影醫療(688271.SH)、華大智造(688114.SH),首次參與科創排名就在119家同行企業中脫穎而出、進入TOP10,分別位居第二、第七位。
微創醫療(00853.HK)前進一位排到了第三,它分拆出來微創機器人(02252.HK),也從上年的第十一位升至第五位。九安醫療(002432.SZ)、心瑋醫療(06609.HK)更是從上一年的20名開外,分別晉階到第八、九位。
還有5家公司掉隊了。魚躍醫療(002223.SZ)、開立醫療(300633.SZ)2022年排在第四、第六位,今年分別掉到了第十一、第十二;沛嘉醫療(09996.HK)、藍帆醫療(002382.SZ)、惠泰醫療(688617.SH)三家下滑到29-31名。
不能說這些跌出TOP10的企業的科創做得不夠好,而是醫療器械行業的科創力競爭最為激烈。在南方周末的2023中國企業科創數據庫中,醫療器械設備制造業共入庫120家企業,多地上市去重后119家。2023年TOP10企業的研發投入合計115.41億元,占到行業的一半以上,平均研發投入同比增長56.23%,遠超行業的40.99%。
大膽投入、高效產出,才有可能后來者居上。從具體公司對照著來看,更為明晰。
聯影與邁瑞,20分之差
2022年8月,聯影醫療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市值一度超過1500億,同時創下年度科創板IPO的最高融資紀錄(109.88億元),一時間備受關注,被視為能挑戰邁瑞醫療器械“一哥”的存在。
不過,從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評價體系的得分情況看,邁瑞醫療以超過聯影醫療近20分的成績遙遙領先。邁瑞醫療不僅是行業中研發投入最大、研發人員最多,也是營收最高、參與起草國家標準最多的一家。
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從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公司發展等三個維度的近30個指標,對企業的科創力展開綜合的評估。每項指標項得分,都以公司指標值與行業指標項最高指標值之比值而來。
從具體指標項來看,邁瑞醫療一直高度重視研發投入,每年將10%的營收投入研發,2022年研發投入近32億元,是聯影醫療同期投入的2倍多,研發人員也比聯影多了近千人。
當然,聯影醫療的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重)更高。從過去五年看,聯影醫療的研發強度一直在兩位數。聯影醫療選擇的醫學影像設備,行業中技術壁壘最高的細分領域,自2011年成立以來面對的是國際醫學影像三巨頭GPS(GE、飛利浦、西門子)的競爭,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創新,基本沒有前途。
截至2023年中期,聯影醫療累計向市場推出90多款產品,其中包括多個“行業首款”,如首款具有4D全身動態掃描功能的PET/CT產品、首款75cm孔徑的3.0TMR產品等。這也是其研發投入最直接的產出。
自2020年起,聯影醫療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且增速逐年上升;同期的營收也出現大幅增長,(如上圖)到2022年,其研發投入金額和研發強度,基本達到邁瑞醫療在2018年的水平。
而邁瑞醫療的研發投入金額在2016年就達到10億元以上,最近5年同比增幅的平均值為22.58%,略高于聯影(22.49%)。
邁瑞2022年實現303.66億元的營收,一家之力貢獻行業整體營收的13%(2406.05億元),且過去4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相比之下,聯影醫療成立的時間相對較晚,2020年首度盈利,盈利持續性還有待繼續觀察。
綜合來看,聯影在短時間內尚不足以動搖邁瑞醫療的地位。
魚躍醫療掉隊?
魚躍醫療在2022年還排在第四位,2023年卻未能進入前十。這也是某種程度的“新冠后遺癥”。
作為疫情期間的明星公司,魚躍醫療的醫用呼吸與供氧類產品在2020年同比增長86%,營收增長45%;到2021年和2022年,其呼吸產品收入和整體營收增速放緩、回落,研發投入也呈收縮態勢。
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評價體系是一個綜合指標,涉及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公司發展等三個維度的近30個指標,其中研發投入維度所占的權重最大,包括研發投入的金額、研發強度、研發人員及同比增減幅等細項。
魚躍醫療2022年研發投入不足5億元,僅為邁瑞的六分之一、聯影的三分之一;盡管有著1137名研發人員,排在行業第四,但其研發人員較上年減少了5%,研發人員占比18%,遠低于前10企業的平均值(28%)。其他指標變化不大,掉分主要在“研發產出”,去年魚躍醫療拿到了該大項的行業最高分。主要因為2021年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的“企業技術創新獎”和天津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而2022年暫無新的獲獎情況。
2022年年報中披露的近90個在研項目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醫療器械領域,如血壓計、血糖儀、電療儀、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等,其中涉及高端器械及提升產品性能先進性的項目不足10個。
相比魚躍,專注于細分領域的企業在科創方面展現出更強的實力。
如前文提到的微創機器人,2022年研發投入接近翻番,其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圖邁(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獲中國藥監局(NMPA)上市批準,營收同比翻了8倍。
連續兩年穩占第十位的海爾生物(688139.SH)也是個“狠角色”,2001年從研制超低溫冰箱起步,到2021年相繼突破大冷量斯特林超低溫制冷技術、生物培養、離心制備等核心技術;2022年首次明確“生命科學+醫療創新” 兩大領域的布局,從生物低溫存儲業務向生命科學、醫療創新的高端裝備轉型。
2022年,海爾生物研發投入僅為2.92億元,但同比增長近24%,研發人員同比增長59%至897人。這些趨勢性數值,都是得分項,也是企業投身科創決心和動力所在。
科創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企業不斷地投入和積累,產出可能會滯后,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在投入和產出中找到平衡,并在競爭中不斷贏得市場,活下去,活得更好。
網絡編輯:孫顯安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