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代務農人”:他們正在消失的技藝、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既是“務農人”,這群高齡老人自然深諳務農或農村與農業的各項技術與技藝,他們打小對農業時令了如指掌,知道啥時候春耕,啥時候育苗,啥時候播種,啥時候施肥,啥時候除草,啥時候收割,用什么儲藏農作物。
責任編輯:陳斌
十一假期回家的第四天下午,我和母親去散步。在臨河的一塊菜地,我們邂逅了楊奶奶,只見她佝僂著背,在種蘿卜菜秧。
母親告訴我,楊奶奶今年81歲,是村里年齡最大的人。楊奶奶的老伴過世多年,她的兩個兒子都在省城武漢發展,她獨居。我見地里種有白蘿卜、胡蘿卜、紅菜苔、卷心菜,便問楊奶奶為何要種這么多,她說,“四個月后,孩子們都回家了,一起有9張嘴?!蔽乙幌伦右庾R到,四個月后就是春節。她還補充了一句,“不僅他們過年回來吃,我還得備一些給他們走的時候帶走?!?/p>
看到早些時候種下的蘿卜長勢不是很好,我問她何故,她告訴兩點原因。
其一,很多農民進城打工了,很多田地荒蕪了,灌木叢到處都是,野豬、獾子等動物較之從前多了許多,像人多勢眾一樣,它們已經不是夜里偷偷摸摸地吃包括蔬菜在內的農作物,大白天它們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入侵菜地、谷地、紅薯地,白天,老人還能時不時杵著一根棍子過來菜地看守,驅趕一下野物,夜里,她就完全沒有辦法了。
其二,因為長期使用農藥及化肥,農地的土壤結構發生了變異,土壤板結嚴重,肥力下降得厲害,包括蔬菜在內的各類農作物的產量銳減。
事實上,我們回不去了
叮囑楊奶奶小心一些后,我和母親繼續散步。眼前是大片的稻田,母親問我知道哪塊是我家的,我猜了兩次,母親皆搖搖頭。
我頓覺慚愧,我連自家的田地都不知在哪里。應該是2008年工作以來,每次我回家,父母都不怎么下地干農活,專門陪著我,我當然也鮮有機會下地。時間久了,我也就忘了家里田地的準確位置。見稻谷呈金黃色,我提議第二天收割,我也幫忙割,不料母親對我的割稻技藝很不放心?!斑€是等你回廣州了,我和你爸慢慢來吧,你多年不下田,萬一割到手,就不好了?!蔽揖谷粺o言以對,因為事實就是我雖然經?;丶?,但很少下地干活,早已不像我念小學和初中那會兒,是家里重要的勞力。
我在廣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