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48000件碗盤之后,它找到了薄能透光的玲瓏青瓷杯
很難找到第二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把“吃”推崇到如此重要的高度。
懂“吃”的名士里,袁枚算得上翹楚?!峨S園食單》中的三百余道菜肴,大到山珍海味,小到粥飯茶酒,記載了一位真正的美食家用舌尖感受到的中國。而對“吃”的挑剔又不僅僅在食材與口味上?!峨S園食單》里,袁枚斷言“美食不如美器”,菜肴和碗盤相得益彰,才算一頓飯精致得到位,食具混用則色味大減,須得“宜碗者碗,宜盤者盤,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錯其間,方覺生色”。
中國人的“吃”,有講究,有體系,也有審美。漫長的時代發展進程中,人們對飲食的追求逐漸衍生出了兩個維度——對食物本身色香味的要求,與“美食美器兩相宜”的品質要求。
“美食配美器”,是中國碗盤文化傳承至今不曾改變的理念(視覺中國/圖)
食為政首,器以載道
從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為搭配飲食而制作各種材質和形態的器皿,這些食具在數千年后出土,成為今人探尋歷代飲食文化的窗口。
可追溯的最早的杯盤碗碟是陶器,盡管簡單樸素,龍山文化出土的“蛋殼陶”杯具卻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釀酒技藝就已經存在。商周開始,青銅器成為食具的主流。鼎、簋、爵等被大量應用于祭祀和宴享,古人甚至制造出一種連體蒸具,可以一次性蒸制三種不同的食物。
此后,對食具的創造更加生活化、精細化。擺上餐桌的食材日漸豐富,享用美食的方式也推陳出新。漢代,烤肉佐酒盛行一時,于是和今天的烤爐結構相差無幾的銅烤架應運而生,連鹽、醬等調味料也開始擁有專屬的盛器。及至宋代,色彩多樣的瓷器幾乎一統飲食器具的江山并沿用至今。名窯層出不窮,不但器型多變,更承載了時下的審美內涵:人們熱衷于在碗蓋、杯耳等處雕琢花鳥、植物,以杯盤碗碟為畫布,描繪葡萄、牡丹、蝙蝠等象征美好寓意的紋飾,傳遞出代代中國人在“吃”上寄托的文化重量。
今天,我們不但可以從博物館藏中讀取飲食文化的歷史,亦可從文字中窺見前人對“美食配美器”的執著?!捌咸衙谰埔构獗薄坝癖P珍饈值萬錢”,食物帶來味覺和嗅覺的滿足,碗盤提供視覺的享受,才算是真正吃出了品質感。菜肴和餐盤的搭配也有講究:冷菜宜配釉色飽和度低的瓷盤,煮野味則當用銀質的火鍋,杜甫在詩中寫過更高貴的吃法,“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用翡翠鍋和水晶盤盛放佳肴,固然是鐘鳴鼎食的奢華,也是餐桌審美的極致。飲食文化之“韻”,總是“食”與“器”相輔相成的。
正因為“吃”如此重要,餐桌成了中國家庭關系的縮影,就像《飲食男女》中貫穿全片的家宴那樣,裝著雞鴨魚肉的碗碟,承載了千家萬戶的故事。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每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都一一反映在食器中。
專注于研究中國廚房清洗場景的方太,曾走訪過全國各地1000多戶家庭,在48000余件餐具里,方太看到了天南海北的飲食文化。湖北傳統“無魚不成席”,無論年夜飯、壽宴、喜宴還是生意開張,必然會出現的一道菜就是全魚。于是許多家庭的櫥柜里都有一只魚形餐盤,底部刻出鱗片紋路。一路向西北而行,新疆的餐具風格截然不同,鋪滿碗盤內外的鮮艷色彩和精致花紋,完全契合當地人對羊肉的酷愛——《本草綱目》稱,羊肉“暖中”,大補。
新疆·抓飯碗
盡管飲食習慣迥異,方太堅信,任何餐具都需要被認真呵護。一件清洗得干凈發亮的餐盤,是一個家庭對今天的總結,也是對明天的期待。但問題隨之而來:方太的洗碗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天南海北家庭的不同需求?畢竟餐具的呵護連袁枚這樣的名士也會擔憂,“宣、成,嘉、萬,窯器太貴,頗愁損傷”。必須在清洗如新的同時,既避免對魚盤紋路的磨損,又保護釉下彩碗碟不掉色,讓廣東的煲仔飯砂鍋、云南的過橋米線盤、內蒙古的奶茶木碗……一一保留千家萬戶的生活記憶,是方太從48000件餐具里得出的結論。
千峰翠色,河濱遺范
方太的飲食文化尋跡之路上,龍泉青瓷博物館是最關鍵的一站。在收集了上千個家庭的生活餐具后,方太為自己設置了一道從未有人嘗試的難題——清洗薄能透光的玲瓏青瓷杯。
選擇青瓷杯的理由,書寫在厚重的瓷器文化歷史里。龍泉窯創始于三國兩晉時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中國制瓷歷史上連續燒制時間最長的窯系。
冰裂紋斗笠碗
龍泉青瓷的盛行伴隨著宋代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肚迕魃虾訄D》所繪的汴梁街景中,酒樓食肆鱗次櫛比,瓷器也在這時大量占領了中國人的餐桌。人們所熟知的“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里,哥窯便是龍泉青瓷的代表。
龍泉青瓷的審美精髓在于意境。從北宋初期的淡青釉色,到鼎盛時期創造出的粉青、梅子青,這種低飽和度的青綠色系,如同雨后的竹林、清晨的江水,“奪得千峰翠色來”,帶給人們極佳的視覺享受。
中國陶瓷文化離不開“河濱遺范”的典故。相傳,秉持著至德的圣人虞舜,在河濱燒造出無瑕的陶器,從此“燒陶”與“德行”就有了無形的關聯。南宋時期,龍泉青瓷碗上大量押印“河濱遺范”的銘文,以示繼承了制陶正統,地位可見一斑。故而古代燒陶工匠對青瓷的審美亦追求“道器并重”——色澤為器,質感為道。龍泉青瓷的釉色力求貼近玉的效果,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文化。玉表征潤美圣潔,內涵溫潤光明,古人常常以玉比德,象征君子的品質和風范。龍泉青瓷“色青如玉”,帶著清雋的文人氣息,無疑在其審美體系中疊加了一種精神層面的升華。
開窯以來,龍泉青瓷始終貫穿于中國的飲食文化。龍泉青瓷博物館收藏的一只南朝蓮瓣碗,距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南宋時期出現了各種器形的青瓷餐具,豐富著上自皇室下至百姓的餐桌。今天,龍泉青瓷仍然作為高端餐具的品類之一,頻頻出現在世博會、G20峰會等嚴肅場合里。龍泉,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代表了中國制瓷技藝的巔峰。這也是方太選擇龍泉青瓷茶碗來挑戰自己的原因——在三千年瓷器文化中,龍泉青瓷曾經作為“薄”到極致的代表而聞名于世。
宋·龍泉青瓷碗
碗盤文化的守護者
“薄”,是宋代龍泉青瓷的特質之一。聞名遐邇的哥窯,以薄胎厚釉、黑胎開片著稱,其釉面開片裂而不漏,變化萬千,其中包括了人們通稱的“冰裂紋”。只有細薄的胎體,才能在杯盤碗碟這類小型器皿上呈現出輕盈、秀美的效果,與此同時這樣的器具也更需要細致的養護:清洗水溫恒定、水流力度不宜過大。
在一般認知里,清潔度和水流力度是呈正比的,想要洗干凈,就必須用高溫高壓的水流大量沖刷,況且中餐的烹飪方式以煎炸炒燜為主,往往濃油赤醬,留下大量油污?,F代科技能否在清潔和呵護當中尋找到平衡?
方太的清洗解決方案是新一代旗艦洗碗機Y系列,面向那些有著高端餐具養護需求的家庭。選擇龍泉青瓷做清洗實驗,也是出于簡單樸素的邏輯:如果“Y系列”連薄能透光、釉色溫潤的玲瓏青瓷杯都能細致呵護,那么任何其它的高端餐具也一定都能潔凈如新。
玲瓏青瓷杯
在高能氣泡洗3.0的“晶亮洗”模式下,玲瓏青瓷杯通透明凈,不但器皿內外完好無損,而且保留了釉色的光潤感。這源于方太最新研發的清洗科技“高能氣泡洗3.0”。作為洗碗機的核心清洗技術,方太的“氣泡洗”歷經了數次迭代創新。1.0時代,方太首創了水氣混動清洗,后來又從清洗潛水艇表面的空化射流技術得到靈感,創造出高能氣泡洗2.0。今天,基于2.0系列升級的3.0技術,在原有的噴淋臂上創新增加了兩個行星噴淋臂,不但清洗覆蓋面積提升了4.4倍,而且擁有更精細的變頻柔洗模式。在低水壓下,依舊能保持高流量,餐具被全方位包裹在綿密的氣泡里,接受沐浴式的沉浸清洗。
高能氣泡洗3.0“晶亮洗”模式下的清洗場景
對造型精美、材質特殊的餐盤而言,大多數家庭過去的養護都是依賴手洗,但方太已經可以提供令人放心的清洗方案。方太對水晶、骨瓷、陶瓷等多種材質乃至獨具地方特色的碗盤例如廣東砂鍋、湖北魚盤、新疆彩繪碗等做過細致研究,不同的碗盤都各有最適合的沖洗力度、清洗溫度、烘干溫度,甚至連洗滌劑的適配量都有據可循?;诖?,洗碗機Y系列的獨立式?碟蒸汽加熱盤可以做到恒溫水流清洗,哪怕是薄胎瓷、冰裂紋之類工藝,也不會因為清洗水流的溫差而損傷。至于人們經常擔憂的“花紋被洗壞”,方太同樣在產品中提前做出規避:新一代洗碗機配制了在低溫下更易溶解的洗碗液,并能做到智能精準投放,不會對釉面、水晶等材質造成腐蝕。清洗后的餐具將在精準控溫的風場下溫和烘干,避免余水殘留,哪怕梅雨季節也可以隨時取用。
這樣“小心翼翼”的科技,并非小題大做。方太懂中國人的廚房,也懂中國人把飲食文化看作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從遠古時期粗糙簡樸的陶制碗盤,到今天琳瑯滿目的骨瓷、水晶、玻璃餐具,生活品質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提高,人們也愈加注重儀式感。而“美食配美器”,是中國碗盤文化傳承至今不曾改變的理念。
科技廚房為消費者帶來全新體驗
科技創新的動因,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生活品質需求。面向高端餐具養護場景研發出更細分的清洗方案,也同樣是方太在對中國家庭做出深度觀察后,為消費者帶來的全新體驗。新技術最終會讓人們發現,洗碗機能夠實現的不僅是“解放手洗”的勞動替代,更是專業呵護,高端餐具也可以放心交給方太洗碗機洗凈、洗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并非宏大敘事,而是和一餐一食緊密相伴的細節,呵護的是千家萬戶圍繞著餐桌所發生的種種生活記憶。在這些用點滴美好積累起的細節中,人們終將享受到美學和品質層面的質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