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輿論戰開打,以色列緣何撤銷公共外交部?丨智庫視點
以色列此次直接宣布了公共外交部就地解散,顯而易見就是其已深切感受到國際輿論的變化,以色列的對外宣傳部門對此難辭其咎,雖然以方在正面戰場具有壓倒性優勢,但是在輿論戰場上卻未展示出相應局面,其背后原因值得推敲。
責任編輯:姚憶江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22日,以色列內閣通過電話投票方式決定撤銷該國主要負責公共外交、對外宣傳事務的信息部(新聞報道中普遍稱之為“公共外交部”),并稱將該部的預算轉移到加沙地帶周邊社區的恢復重建之中。
這是以色列政府同時針對其國內公眾與國際社會的一次姿態展示。
對內裁撤所謂不作為部門,尋找替罪羊,并嘗試同質化國內輿論。對外展示破釜沉舟的意志,外界任何嘗試干涉以色列意志的行為均會遭到拒絕。
解散公共外交部有何寓意?
“公共外交”一詞最早由美國塔夫茨大學的埃德蒙·格利恩教授于1965年提出,他認為,公共外交就是保證自己國家與外國間保持有效的“思想聯系”。更通俗地講,公共外交是一種開展國家行銷,塑造正面的、良好的國際形象的戰略策劃,是爭取國際民心的“民心工程”。
而以色列此次直接宣布了公共外交部就地解散,顯而易見就是其已深切感受到國際輿論的變化,以色列的對外宣傳部門對此難辭其咎,雖然以方在正面戰場具有壓倒性優勢,但是在輿論戰場上卻沒有展示出相應局面,其背后原因值得推敲。
首先,全球輿論令以色列難堪,這不僅嚴重干擾了以色列即將進行的打擊報復行動,而且有進一步削弱以色列內部團結的可能性。
在這種氛圍下,公共外交部部長Atbaryan的主動辭職,不僅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更是有作秀力挺內塔尼亞胡政府的意思,她稱,“撇開自我不談,在如此可怕的戰爭時期,運作部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