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沖突中的文學家,是不是婦人之仁?
巴以沖突,沉淀了幾千年的冤冤相報,是壓迫、反抗、反攻的死循環。麥凱恩也不能說是偏袒巴勒斯坦。他也在琢磨這個地方到底怎么回事。
責任編輯:劉小磊
科倫·麥凱恩和他的小說《無極形》(方柏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
科倫·麥凱恩的小說《無極形》(Apeirogon),背景是巴以沖突。故事的敘述方式新穎獨特,有突破性,作者本來寄予厚望。這位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也被全世界各地邀請去宣講,結果一場疫情,使得所有這些發布會都被取消,書沒有預想的爆紅。此書的改編權被大導演斯皮爾伯格買去,卻至今沒有動靜。不知這些導演買改編權,是不是和房產商買地皮一樣,是要捂著圖增值的。有時候行情不好,捂著捂著就給捂死了。
但這次巴以重新發生戰爭,又讓人關注起這部圖書來。
麥凱恩的小說多將虛構和非虛構相結合,虛實結合療效好。他有時候是用一個真實歷史時間和人物為主線,上面的珠子是虛構的。有時候珠子是真的,主線是虛構的,有時候主線和珠子都是真的,珠子的色澤是虛構的。他一會兒實一會兒虛,玩的就是一個心跳。
在小說《無極形》中,以色列女孩斯瑪達爾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自殺炸彈炸死。巴勒斯坦女孩阿比爾,則被一個十八歲的以色列士兵的橡皮子彈砸中后腦勺死亡。這兩件事相距十年,都是真的。阿比爾的父親巴薩姆,是法塔赫的戰士,因用手榴彈襲擊以色列,在以色列監獄蹲了多年。斯瑪達爾的父親拉米,是一位以色列平面設計師。這兩個以不同方式失去了女兒的父親,最終走到了一起,通過“失子父母圈”組織,開始講故事,宣講和平和對話,并以故事作為療傷的手段。魔幻的是,小說出版前后,兩個女孩的父親還和作者一起,做了些在線的活動。還沒有幾部小說的人物走出畫面,和作者攜手宣講的。這種造型想起來都有點科幻,有點《時空畫師》了。
《無極形》出版后,納福塔里·摩西在《以色列時報》的博客上發表的一篇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