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家段義孚的終生追問:我是誰?

“如果離開了宇宙,或準確地說,離開了和諧自然和人類極致成就所帶來的喜悅,我的人生將變得悲慘,活不下去?!倍瘟x孚列舉了種種人類的悲苦,“但是,我卻不愿久待在那些陰影里……”他相信那道光、宇宙之美,世界的美與善。

地理學就像一條道路,讓他通向對自身和人類生命問題的理解。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李慕琰

晚年的段義孚(右三)與友人在一起。(出版方供圖/圖)

段義孚以一件中年時的偶遇結束了自傳《我是誰?》。

夜間,他在不寬的高速公路上駕車,前面只有一輛車。他對自己的駕駛技術信心不足,所以將前車的尾燈視為引導,由此獲得安全和舒服的感覺。突然那輛車閃起右轉燈,拐進鄉間小道。肉眼可見,路上只有他在駕駛。

“于是,就只剩下我自己的車前燈來引路了。這燈光只能照亮很短的一段路,而這路,在更遠之處,則被吞沒在了重重的黑暗里?!?/span>

段義孚是著名地理學家,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富有智性地理解人和地方的關系,認為自己是世界主義者。

《我是誰?》寫于1999年,段義孚當時69歲,人類即將進入新千年。他將“我是誰”視為新千年來臨之際的時髦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早在1960年代就越來越受到關注,“為了產生一個穩固的自我意識,一個人需要曾經的歲月,而不光是現在和未來”。值得一提的是,《寂靜的春天》就是在1960年代令詩意與科學結合起來,共同審視人與環境的關系。

段義孚在接下來的二十幾年仍舊思考著,還寫出了重要的作品?!段沂钦l?》是很好的階段性總結,展現出真誠的自我審視。他似乎越來越接近一個位置,卻又無法確定什么時候才能抵達,甚至變得更遠些。理想當中的位置,總隨著時間、空間和思考變動著。

1940年代初,段義孚一家準備由重慶遷往澳大利亞。合影時,段義孚(左三)試圖擠開弟弟,緊挨著母親,從而獲得更多關注。(出版方供圖/圖)

眼中的世界是向內縮小的

一開始,段義孚就征引了蘇格拉底的言語: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中年之前,段義孚沒在什么城市住滿過五年。他離開中國后繼續輾轉,直到38歲搬到明尼阿波利斯,停下來從事學術工作。遷徙與父親的工作和歷史事件都分不開。他相信自己是無根的,“天生就該自我審視”。他終身未婚,無法完全融入美國社會,身份認同問題始終在那兒。

他認為自己是樂觀主義者,“常把黃金時代放在未來”。他知道自己很早就獲得自信,在國外生活時沒怎么受到種族主義傷害,到晚年則開始質疑自信的來源。他處世的種種方法,與經歷的事件與居留的環境緊密相連。這本書展現了他自己的“地方感”——對特定地方的情感和判斷。

1956年的印第安納大學第一次面試中,一位亞洲史教授曾經驚訝于他的家族身世。段義孚回想起童年往事,才確定對方并沒有開玩笑。按照他聽到的說法,段家在近代分成兩支,都在安徽,段義孚家屬于貧寒一支,父親段茂瀾靠合肥那支的族叔段祺瑞全程資助讀完南開中學。

段義孚生在天津,7歲到10歲因戰爭住在重慶郊區的村莊,家庭經濟窘迫。學校是屬于發電站的單間房。那片地方彌漫著酸腐味,惡臭的泥漿拖住他的鞋子,他既厭惡又恐懼。他偶爾遇見出殯的隊伍,中間拱衛的遺體給裹在竹席子里面。上面綁著一只公雞,倘若詐尸,它就會啼叫起來。

1954年,段義孚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做實地調查。(出版方供圖/圖)

小小的學校是不同的地方,學生們在那里知道全世界的歷史、文化與科技。王爾德的作品《快樂王子》給他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他知道:“再也不能把‘好’僅僅局限于履行社會義務了”。這些覺悟激勵段義孚去思考,他始終探索著如何確定一個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段義孚在敘述中提到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段茂瀾與校友周恩來掰手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