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忠:懷念郭在貽老師
郭老師在課堂上對《楚辭》中的難解之詞,以及往日學者以為“無解”之詞,作了精彩的解釋。從王逸、朱熹、洪興祖,到郭沫若等當代諸楚辭學名家,都在他精妙的“解詁”面前,露出某些弱點。
責任編輯:劉小磊
郭在貽(1939-1989)。
郭在貽老師從根底里是一個十分驕傲的人。在他去世三十多年后,我讀到他在1977年11月21日寫給哥哥郭連貽的長信,暢談書法流派及當時知名書家,揮斥方遒,非胸中藏有百萬兵,不得如此。而手跡所見書道造詣之深,令我駭然。因知其論,乃從胸臆中自然流出,在他,不過是與其兄長的平常談論,因系私信,無須拘束,遂直言不諱,說得酣暢淋漓,而非欲故作驚人之語也。
郭在貽致其兄郭連貽書。
1988年,郭老師與學生合作完成《敦煌變文集校議》初稿,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此稿專談我們自己的看法,自信不無發明,其中俗字和俗語詞的考釋方面,尤多獨得之秘?!币彩浅錆M自信而非自夸。這樣的語氣,在他的書信和與友朋的話語中,都可以看到或聽到。
我與郭老師只曾偶接謦欬,他個子不高,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當他微瞇著眼掃視而過時,有居高臨下之勢,令我不禁心生退縮。
那時他剛過不惑之年,身上仿佛凝聚著無限的能量,光芒四射,不能直視。尤其是漢語史領域,他是在姜亮夫、蔣禮鴻先生之后扛大旗的人。1986年7月,經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的批準,杭大中文系在姜亮夫先生之后,迎來了一批新的博導,他們是:沈文倬、蔣禮鴻、徐朔方、郭在貽。前三位都已年過六旬,郭老師才47歲,是當時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年輕的博導。
在我讀本科時(1978-1982),他給78、79級開過選修課,當時我沒選,但我對他則是仰望已久。
當時,77級的幾位同學,受郭老師古代漢語課的影響,自發組成了一個興趣小組,展開語詞訓詁研究。其中有一位叫邊新燦,是我的同鄉,且我倆同齡,所以交接略多。他說:“郭老師學識淵博,上課幽默,其中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發現一個新的義項就像發現一顆行星?!芍^照亮了我的心靈?!庇谑撬活^扎進古書堆里,做卡片,抄語詞,到四年級時(1981),就在《杭大學報》和《中國語文》發表了論文。那年他才21歲。他的畢業論文也是郭老師指導的。我讀過他登在《杭大學報》上的論文,所釋語詞,證據確鑿,令人信服,與蔣禮鴻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的做法簡直一模一樣。他說,文章寫成后,戰戰兢兢地呈遞給蔣禮鴻先生,居然得到熱心指導,并向《杭大學報》作了推薦;《中國語文》的文章則是他自行投稿而錄用的。那時很多老師都苦于寫不出論文而不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