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與《劍橋藝術史》
本書并不在真空里談視覺的藝術,而是置之于歷史、地理、政治、宗教與文化的語境中。對約束了、或解放了藝術家個人的每一參數——社會的、宗教的與文化的,它皆有細致的勾勒。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劍橋藝術史》是英美通行的藝術史的一種。漢譯本雖標一“史”字,但性質如原題稱的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Art),只是一入門的讀物,與 Gardner、Janson等人的“史”,猶有簡繁之別。“藝術”兩字,也僅指西方的藝術;七個小冊子,分別為“希臘羅馬藝術”、“中世紀藝術”、“文藝復興藝術”,17、18、19、20世紀藝術,與一冊教人讀畫的“繪畫欣賞”。相較于《牛津藝術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Art,2000),它的趣味、寫法、與出版的年代(1980年代初),或都老舊了些。但書無老幼,好才是正經。
寫以往的藝術,方式似有三種。一曰欣賞的,二是形式的,三可稱“語境”的(contextual)。欣賞的“史”,是談作品的美惡,或無古今的美學之品質;人對作品的觀感,是其所重,作品的本身,則為所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