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綠:國內首份企業綠色開放合作觀察報告出爐
近日,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發布了《見微知綠:螞蟻集團綠色開放合作觀察報告》(下稱“報告”)。報告以螞蟻集團為觀察對象,剖析了螞蟻集團與合作伙伴開展的綠色開放合作行動,以期探索在綠色轉型浪潮下,企業如何突破認知困境,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和創新的方法,連接組織間的“綠色轉型孤島”,最大限度激發綠色發展協同力。
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表示,報告的緣起旨在對當前綠色轉型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探討,比如減碳是否拖累經濟?綠色轉型的鏈條是否通暢?綠色領域是否有開放合作的良好實踐?
之所以選擇螞蟻集團作為觀察對象,是因為在綠色發展方面,螞蟻集團是先行者,比如2016年發起的螞蟻森林成為現象級的互聯網公益環保項目;在綠色開放合作方面,螞蟻也是創新者,2021年螞蟻集團發起“綠色能量行動”,與合作伙伴共同搭建起涵蓋綠色出行、綠色住宿、綠色購物、綠色回收、綠色政務、生態保護和修復等豐富的綠色生活加綠色公益場景,一個初具規模的綠色開放合作生態逐步形成。
挑戰:轉型路遇“攔路虎”
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大勢。然而,綠色轉型的挑戰依然艱巨。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突出面臨綠色消費水平提高難、實體經濟數綠融合難、中小企業綠色轉型難、綠色領域開放合作難等四大挑戰。
首先,與龐大的消費市場相比,我國當前的綠色消費水平不高,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仍存在多重制約。整體來看,綠色消費政策、綠色產品供給、綠色消費認知等之間銜接不暢。具體來看,在綠色消費兩端,同時存在著品牌企業的“行動困境”和消費者的“選擇困境”,即如何向消費者展示產品和服務的綠色屬性、喚醒綠色消費意識并轉化為消費選擇,是企業的難題;如何在鋪天蓋地的廣告中選擇一款性價比高的綠色商品,則是消費者的困境。
其次,數字化是實體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隨著全社會算力需求的上升,數字產業本身的能耗在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傳統經濟部門數字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推動實體經濟實現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轉型仍在探索中。
第三,實體經濟中大量的中小微企業的轉型障礙尤為突出。囿于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方面的力量比較薄弱,進而導致中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主觀意愿不強、綠色低碳轉型動力不足、綠色低碳轉型路徑不明等。數據顯示,當前79%的中小企業仍處在數字化轉型的初步探索階段,處于數字化應用踐行階段的企業占比12%,僅有9%的中小企業達到深度應用階段。
最后,最為急迫也最為困難的是,在綠色領域開展開放合作。傳統的競爭文化,使得組織之間對技術、信息等要素尤為重視,以此構建競爭優勢。但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需要全社會的動員和銜接,才能激發更大的綠色轉型創新活力。讓人遺憾的是,當前在綠色發展領域,行業內部和跨行業的開放合作程度仍然較低。
觀察:綠色轉型新方向
綠色轉型是大勢所趨,同時面臨巨大挑戰。身處其中,企業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匯聚綠色發展合力?
報告編寫小組采訪調研了螞蟻集團各業務部門,以及參與螞蟻綠色能量行動的十多位合作伙伴,探討了企業在綠色領域開展合作創新的種種可能,并總結出螞蟻集團綠色開放行動在消費、產業、社會三個維度的九大觀察。
觀察一:靠山吃山探索“新吃法”。如何讓生態環保這件事可持續?這是大多數生態類公益項目面臨的難題。在四川省平武縣的關壩公益保護地項目和甘肅古浪縣治沙行動中,螞蟻集團與眾多公益組織、專業機構和地方政府開放合作,注重發揮公眾參與的力量,努力挖掘本地生態產品的價值潛力,以促進項目實施地兼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重點解決了生態產品難度量、難交易、難變現問題。
觀察二:綠色消費亟須“看得見”。如何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挑選一件“綠色商品”?這是企業的行動困境,也是消費者的選擇困境。螞蟻集團憑借螞蟻森林在用戶認知中已經形成的綠色心智,與立白、蒙牛、洲際酒店、喜市多等逾600家涵蓋衣食住行的品牌企業合作,為企業的綠色商品和服務打上“綠色能量”標簽,實現了將綠色商品的可視化,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溝通成本和消費者的選擇難度。
觀察三:生產者責任“向綠”延伸。很多企業能夠管控生產運營環節的環境影響,但要將環境責任延伸到產品的使用、回收以及廢物處置環節則存在困難。特別是消費類企業,因消費者個體分散、總量龐大的特點,極大地增加了企業對廢舊商品的回收難度,使得循環經濟難以形成閉環。螞蟻集團借助支付寶平臺及其數字化生態的力量,與耐克、雀巢等致力舊物回收的企業合作,極大提高了回收信息的末端人群觸達數量和回收效率。
觀察四:數字化“再造”循環產業鏈路。舊衣回收行業突出面臨渠道難以電子化以及用戶信任問題。鷗燕舊衣回收平臺與螞蟻集團合作,在支付寶上線鷗燕回收小程序,雙方聯合開發智能回收箱,這為行業帶來了數字化升級,幾乎重塑了行業回收鏈路。
觀察五:充電樁借“數綠融合”突圍。充電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找樁難、找樁慢仍是突出問題。螞蟻集團與充電樁運營商合作,將不同的充電運營商聚合到支付寶平臺,實現了一定規模充電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大大提升了用戶找樁的效率。圍繞提升充電服務體驗,支付寶依托芝麻信用,將原來的先付費后充電模式改變為先充電后付費模式,省去了用戶充值找零的繁瑣過程,優化了用戶體驗。
觀察六:數字技術減碳的“自我革命”。數字化轉型加速帶來了用能需求的增長,如何實現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轉型,是當前經濟轉型面臨的挑戰。作為數字科技企業,螞蟻集團一方面探索綠色計算技術,以減少業務對能耗的需求。另一方面,發揮數字科技企業的賦能優勢,加大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的技術和服務供給力度,助力重點行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碳排放管理的精細化。
觀察七:綠色金融惠及小微企業。數據顯示,我國綠色貸款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但“普惠金融不夠綠色,綠色金融不夠普惠”的情況仍然存在,如何將小微企業納入綠色金融的支持范疇仍屬于前沿課題。在人民銀行臺州市中心支行的指導下,螞蟻集團與北京綠色金融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在臺州“微綠達”平臺中,探索形成了以“流動性貸款綠色識別、主體綠色評價、綠色信息共享”為特點的一整套服務小微企業綠色金融的數字化模式,從而幫助信貸業務更便捷地實現對小微企業的綠色判別。
觀察八:綠色出行全方位“寵粉”。如何以創新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加入綠色出行?螞蟻集團與航空、地鐵、公交、網約車、共享出行等企業合作,盡可能覆蓋多樣出行方式,依托螞蟻森林的社交功能和綠色能量激勵舉措,創造符合年輕人的環保玩法,重點解決以往存在的綠色出行意愿低、激勵方式單一等問題。
觀察九:公共服務提升“含綠量”。當前,我國在政務服務、城市碳普惠平臺、重大賽事活動等公共服務方面越來越重視提升綠色效能。如何讓公共服務的綠色績效可衡量?螞蟻集團通過開放平臺數據和運營能力,與城市政府合作,助力解決電子政府綠色績效量化問題,提升了地方碳普惠平臺的建設成效,為公眾參與重大賽事碳中和探索了新路徑。
趨勢:綠色社會價值
螞蟻集團的綠色開放行動仍在進行中,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完成。見微知著,螞蟻集團與合作伙伴在不同領域的探索嘗試,讓我們看到了企業在助力全社會綠色進程中可以發揮的作用,以及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創新路徑。
提亮綠色標簽,豐富綠色消費場景。消費市場一頭連接著經濟發展,一頭連接著社會民生。在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的背景下,從消費端切入,大力發展綠色消費,能夠有效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綠色消費的關鍵是要提亮產品的綠色標簽。一方面要將專業的綠色商品信息進行通俗化“翻譯”,讓消費者看得見、看得懂。另一方面構建盡可能豐富的綠色消費場景,覆蓋公眾吃穿住行用各個領域,讓綠色商品隨處可見、隨時可選。
創新數字技術,加速產業雙化協同。數字化與綠色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數字技術和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將是實現全面綠色發展的引擎,數字科技企業在產業綠色轉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數字科技企業要實現自身的綠色化發展,如降低數字基礎設施的能耗,為全社會提供綠色算力。另一方面數字科技企業要發揮行業綠色賦能作用,助力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工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水平,助力打造綠色生活方式。
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數量龐大的中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韌性、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也是綠色轉型的重要群體。在開展各類綠色開放合作行動中,應提高對小微企業的關注,為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政策、技術、資金等支持。
建立綠色標準,規范綠色話語體系。綠色開放合作涉及領域廣泛,而各領域缺乏統一的方法學和公認的標準。因此,各類企業和機構在綠色實踐中,都需要注重相關標準的建設,如綠色商品和服務的標準、綠色技術的標準和使用規范、綠色消費行為的減排計量方法等,以標準化建設促進規范化發展。
構建合作網絡,凝聚綠色發展合力。當前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如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制度略顯滯后,有關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的行業標準和監管體系有待完善,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創新不足,消費者對綠色低碳消費還普遍存在認知和感知障礙。構建綠色開放合作網絡正是要突破這些單方面制約,讓綠色轉型的政策制度、行業標準、技術產品、消費理念等有效銜接,協調統一,最大限度凝聚綠色發展共識,發揮各要素的協同增效效應。
探索開放合作之路
報告發布當日,多位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探尋綠色開放合作之路”的主題展開了研討。
就報告提到的“減碳與增長”關系,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辦公室主任任文偉認為,減碳并非意味著減少能源,而是優化利用方式;增長也不再僅僅關乎GDP的增長,而是追求高質量的發展。青合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南青表示,靠資源環境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企業不僅要做產品,更要做品牌,更多地考慮非財務因素,與上下游合作形成低碳的生態圈。
圍繞如何更好推動綠色消費,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認為,以綁架情懷來做綠色消費并不能長久。推進綠色消費很重要,但是根本上還是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在螞蟻集團可持續發展部業務專家凌上看來,螞蟻集團推動綠色消費的做法不同于傳統的“先知后行”,而是“在行中知”,憑借平臺連接能力和數字技術,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中提供綠色的選擇與積極的反饋,并通過利他的公益模式有效激勵消費者。
綠色低碳大勢所趨,開放合作則是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鑰匙。中國綠色低碳轉型駛入“快車道”。讓綠色發展推進的更加高效、順暢,需要擦亮綠色“車標”,讓更多人看到“綠色”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升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發展水平,打造綠色發展的強勁引擎;建立綠色發展相關技術、產品、評價標準,夯實綠色發展共識。
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每一股社會力量,都不容忽視;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