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還給自己,把晚八點還給生活

手機里下拉七八屏才能見底的購物清單是從半個月之前開始越添越長的。沿著一天24小時的時間線,每個小時要用到的物品都會面臨一年一度的清點:電動牙刷的替換刷頭、衣柜里還少的那件“美拉德”色系大衣、想換很久的吸塵器和吹風機、貓咪的罐頭和口糧……

種種生活所需被精挑細選,滿減金額事先已反復計算過,一些早就看中的商品隨時可能售罄,所以必須掐準開售的第一秒沖進去把定金付好。鬧鐘響起,“雙11”從晚八點開始一年一度的消費狂歡,大家紛紛舉起手機刷臉支付后,辦公室里開始互通有無,“還有什么能買的?”

但是,很難有什么其他事件像“雙11”一樣引起人們整齊劃一的關注了。除了付定金的這一天,晚八點已經淹沒在忙碌中,被工作完全占領。

而把時間向前撥回30年,晚八點卻意味著,每天最有儀式感的一段生活,從此刻正式拉開序幕。

永遠“懷舊”的晚八點

對孩子們而言,白天與夜晚的分界,不是日落或天黑,而是和同伴為了一張干脆面里的水滸卡而在院子里追得氣喘吁吁時,母親從樓上吼出的那聲“都八點了,還不回家吃飯!”

父母這一代人幾乎不存在加班,城市還沒有變得很大,許多人的生活圈子不會超過方圓3公里,于是晚飯成為家家戶戶每天都會齊聚的時段。孩子們一路打鬧著回到家,甩下書包后繼續去院子里跑得灰頭土臉。每個孩子都知道,八點一到,自己和小伙伴都得上樓了,回到家,桌上一定擺好了熱氣騰騰的飯菜。

而再拖延一會兒,母親就要發怒了,因為她每天都要看的黃金檔電視劇將在八點準時開始,在沒有回放、不能暫停的時代,她不愿錯過任何一分鐘的劇情。

90年代,有幾部電視劇曾轟動一時,但真正催生了“黃金檔”概念的,是在1998年創造了中國電視劇收視紀錄的瓊瑤劇《還珠格格》。第二年,央視8臺設立了“黃金劇場”,各家地方臺也隨即跟上,把最受歡迎的劇集安排在晚八點播出——收視率最高的時段。

此后多年,無數家庭每晚八點鐘都會圍坐在電視機前,讓“別人家的故事”代替自己表達生活的喜怒哀樂。

電視劇在后來變成了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無論什么年齡段,總能從晚八檔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寄托。父母一輩熱衷于《激情燃燒的歲月》,電視機提前10分鐘就打開,擦桌子、洗碗、切蘋果全部加速,生怕開播了還有家務沒做完。情竇初開的高中女生則要經過一番軟磨硬泡,才能獲得半個小時看《流星花園》的權利——沒看到的情節,要等第二天課間和小姐妹們復述情節的時候互通有無,這是她們社交里最重要也最樂此不疲的話題。

大多數孩子是不被允許看電視的,于是“80后”無師自通,早早就掌握了趁大人不在家時偷看電視的技巧:牢記遙控器的位置——精確到朝向,關機前必須調回打開時的頻道和音量,外加一把蒲扇人工散熱。也正因為父母的嚴防死守,小時候的電視顯得吸引力無限。

不能看電視的夜晚,孩子們同樣有自己的快樂——電臺。在隨身聽和錄音機的年代,他們從廣播里認識了各種“天王”“天后”,在FM調頻的陪伴下度過了無數個夜晚。

晚八點,全國統一報時的滴滴聲在無數副耳機里同時響起,電臺最受歡迎的音樂節目于這個時段開始。關上房門,鋪開試卷,孩子們一邊奮筆疾書一邊猜測DJ下一首放出來的是什么歌,這些只有聲音沒有畫面的“晚八檔”,構成了學生時代小小的快樂。

但時髦的年輕人顯然不會滿足于耳機里的夜生活,他們需要更熱鬧的環境、更動感的節拍和足以震撼胸腔的音樂?!杜Z舞》引進中國后,跳舞變成一種新的社交活動,大大小小的舞廳在城市里出現。沖在流行前沿的年輕人,在頭頂打上摩絲,穿起花襯衫、喇叭褲,走進舞廳搖擺一曲迪斯科,晚八點的生活里,最亮眼的是頭頂閃耀的鐳射燈球。

與此同時,情侶們正手挽手走過燈火通明的夜市,走過炸雞柳、涼蝦、珍珠奶茶和烤串的長龍。

晚八點,煙火氣息最濃厚的時間,也是上一個時代的回憶里最令人向往的片段。一切情緒被妥善安放,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享受和熱愛。

當人們從30年后回過頭不斷“懷舊”時,其實被懷念的,是尚未被忙碌打擾和侵占的生活氣息。

和晚八點一起消失的儀式感

當下,人們已經不再提起“八點檔”的概念,因為在大多數日子里,晚八點不是在加班,就是剛坐上回家的地鐵——城市的邊界不斷向外緣拓寬,單程通勤一個小時已成為常態,車窗上映照出職場人“情緒穩定”的面孔。

曾經顯得擁擠的小小圓桌,如今變成了寬闊的實木餐桌,卻難再湊齊一家人共進晚餐。年輕人已經習慣于在格子間的工位上守著自己的外賣盒。預制菜再怎么加熱也是沒有“鍋氣”的,但下不了班的人們別無選擇。他們嘴里吃著并不新鮮的排骨飯、半溫的三明治、沒有嚼勁的米粉,眼睛看著屏幕上的PPT和word,如果今天不做完,明天的工作就會越堆越多。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時代的每個人都成了滾輪上的倉鼠。人們擁有了更多的物質、更高的效率,能夠與更多人相遇,但也越來越弄不清楚為何要擁有、為何要相遇。所有人都在拼命蹬踩腳下的滾輪,讓它轉得快要飛起來,又反過來被它帶著,片刻不停地奔跑。

如果走進人生的下一階段成為父母,人們則會發現自己的時間更加無法區分哪段屬于職場、哪段屬于生活。工作無限延伸到夜晚的八點、九點、十點……然后無縫接軌并重疊于輔導孩子功課、處理父母瑣事等等,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則被推遲到深夜——如果還能剩下一點時間的話。

夜晚總是被待辦事項填滿。

幼兒園的手工作業不是留給孩子,而是留給心靈手巧的家長。通勤近一個小時回到家后,還要挖空心思,耗費一個半小時用樹葉和雞蛋殼完成“秋日親子活動”。在公司做項目管理的思維,同樣要用來管控全家的生活必需品:卷紙快用完了需要囤貨,孩子的秋裝得換大一個尺碼,父母家里該買油了……購物車里不斷被添加新貨。而另外一邊,已經設置成免打擾的工作群里仍然彈出一連串的@。這樣的日常還只是開始,小學、初中、高中……輔導作業比做手工更加讓人頭疼,精力耗盡的中年人,還要把忘光的知識重學一遍。

夜晚的生活氣息已經不再。盡管千家萬戶的窗口和過去一樣燈火通明,過多的責任卻讓這燈火帶了一些沉重。太多事需要操心,太多人需要應付,于是人們很難再舍得將晚八點這樣的黃金時間奢侈地用來享受生活。而過去以晚八點劃分工作與生活的“儀式感”,就在對父母、對工作、對孩子的許許多多責任中,被看似精明地“規劃”掉了。

時間變成了越來越小的碎片,這些碎片時間的“碎片填充物”也隨之出現。15秒刷掉一段短視頻、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5分鐘讀完一本小說……在文化的速食時代,任何奇人異事、爆料笑點,如果不能在幾十秒內愉悅感官,就會被匆匆劃走。年輕人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在晚八點耐心等電視劇以每天一集的速度播放整個暑假。既然能夠開2倍速并跳過片頭片尾,為什么不呢?

社交平臺每天都有無數條新鮮事,手機里隨時都可以開一局新游戲,哪怕是戀愛,也有不少年輕人已經習慣了兩人各據床的一側玩手機,不共享,也不聊天。供人快樂地消磨時間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但這些都是為了獨處而準備的。

失去了晚八點的人們需要情緒的“放空”——獨自消化掉白天的壓力,也消化掉殘留的“班味”。但肉體下班了,精神還沒下班,就連夜晚也很難從工作的狀態里走出來。于是人們沉浸在各自的屏幕里,一家人看似身處同一個空間,可彼此之間卻相去甚遠。

偶爾,人們也會記起小時候的晚八點,一家人擠在小小的客廳,守著一臺小小的電視。如今,客廳越來越寬,電視越換越大,可是客廳的燈已經很久沒有亮過了,電視上蒙著的灰塵,也很少有人記得擦。

把晚八點還給生活

便捷和效率是好還是壞?沒有人會否認,高速運轉的時代帶來了比過去更豐富的物質、更便捷的生活,但在奔跑的同時,人們仍然會懷念那些只有瓜子、玻璃彈珠和每天一集電視劇的晚八點。那是本該屬于生活的時間,也理應還給生活。

科技的進步正在讓夜晚擁有更豐富的可能。人們首先能找回的是時間。智能化家電使人們不必再困于家務中無法脫身,一臺料理機可以把燒飯的全部步驟節省到“把所有食材放進機器”,打掃房間也可以簡化為“按下掃地機器人的按鈕”,洗碗機的出現讓人們最大限度地避免飯后清理的痛苦……當雙手被釋放出來,就有更多時間留給人們,悠閑地享受生活。

科技也帶給人們重新連接彼此的可能,但與30年前只能圍坐在一起等待廣告播完、電視劇開演的客廳不同,現代化的客廳生活可以更加智能、多元化,也更符合年輕人對理想中的晚八點的要求。

今天的晚八點,刷劇依然可以成為這段閑暇時光的主角。

當我們準時推開家門,像小時候那樣坐在父母身邊,通過一塊大屏走進他們的精神生活——父親愛看的是電影還是紀錄片?母親喜歡的還是家庭劇嗎?當然,更能讓長輩開心的,是我們把更大的世界帶到他們的眼前,譬如打開一部最新熱映的電影,用手機一鍵投屏到電視大屏上,帶他們在家體驗到像在影院一樣的畫面色彩和質感,再借著電影情節跟父親聊聊天,回到自己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父親指著電視上的節目問,“你看懂了嗎,有什么想法?”在久違的談話中,兩代人的距離又更近了一點。

如果晚八點重新屬于生活,獨自在遠方打拼的年輕人就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刻和家人視頻連線??萍甲岆娮赢a品越來越智能,譬如華為智慧屏,除了是影音設備,還能代替手機實現視頻通話,在更大的屏幕上看到的,有母親眼角的皺紋、父親鬢邊的白發,更有千里之外親人的掛念和祝福。

加班或許仍時有發生,不過我們可以和朋友相約,在晚八點一起丟開手機,正式和工作狀態切割?;疱伖距焦距降胤序v,堅決不把職場情緒帶回家的人們在熱氣彌漫中談笑,討論購物、旅行和感情生活。飯后一起來幾局游戲,投射到電視屏幕上的,是屬于所有朋友的快樂。

電視同樣可以變成孩子成長歷程中的記憶符號。與30年前不同,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可不必把娛樂視為洪水猛獸,童年里必不可少的,是拓展認知的可能性。用電視可以做到什么?今天的回答五花八門:畫畫、網課、看視頻……科技的創新讓家庭得以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令客廳重新成為全家人的生活交匯點。

人們想要回家,想徹底下班,想和因為忙碌而許久沒聯系過的朋友見個面,想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時間,想讓電視機里的聲音重新成為晚八點的陪伴……歸根結底,人們想要的是生活本身。

只有當生活里真正有生活,夜晚的瞬間才值得期待。許久沒人好好坐過的客廳,也可以重新亮起燈了。電視曾是90年代的代表,在今天又重新成為社會情緒的折射,這背后是每個普通人的期待:把時間還給自己,也把晚八點還給生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