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公司千億研發,投去哪?丨半導體企業科創力排名解讀

半導體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修煉內功,靜下心來加碼研發投入和深耕市場布局,拓展自身能力邊界。

責任編輯:黃金萍

作為高科技行業的代表,半導體公司的發展離不開持續性的研發投入。開弓沒有回頭箭,唯有如此,才可能在技術上領先,從而實現市場的領先。

在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數據庫中,2022年合計有170家上市公司入庫,其中,披露研發投入金額的有165家,研發投入總額達到1003.75億元。其中,有一家超過百億元,行業平均研發投入6.08億元,近65%的公司研發投入過億元。

研發投入,挖深護城河

剔除ST公司和未披露研發投入的公司后,共有163家公司參與2022年南方周末半導體行業科創力排名。前十公司覆蓋半導體行業上下游,包括IC設計、晶圓代工、封裝等。

從研發投入來看,前十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567.54億元,占全行業一半多;研發人員總計45275人,占全行業的三成多;平均研發強度達到20.26%,約為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以87.86的總得分登頂榜首,和第二名的三安光電拉開44分之多,以絕對優勢領行業之先。2022年臺積電的研發人員超2萬人,研發投入超三百億元,在近5000億元規模營收的前提下,研發投入強度仍舊達到了7.21%。

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評價系統,覆蓋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公司發展等近30個維度的細分指標,臺積電的多項指標數值一騎絕塵。這也使得排名第二到第十的公司,得分相差不大,不過它們在細分領域各有所長。

國產LED芯片龍頭三安光電,研發人員數量僅次于臺積電和日月光,在2022年行業下行周期,公司仍加大研發投入,以期開發新工藝,探索適合市場的新產品,拓寬公司業務領域。

排在第三位的中芯國際,研發投入也排名第三,面對歐美國家的技術封鎖,中芯國際承載著內地晶圓代工的希望。

排在第四名的是中國電子旗下的老牌軍工企業振華科技,公司以電子元器件起家,同時也在布局半導體分立器件、IGBT,并在2022年募資25億加碼硅基/碳化硅基功率器件產線。

紫光國微、海光信息和日月光分列第五、六、七名,三者之間的總得分相差最大不過0.31分。紫光國微是國內IC設計龍頭之一,2022年公司研發投入同比增長44.32%,遠高于其他9家公司;海光信息則是國內CPU的領軍廠商,2022年登陸資本市場,還順利扭虧為盈,主要是公司保持高強度的研發工作,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優勢;全球半導體封測龍頭日月光排在第七位,研發投入強度拖了后腿,不過其研發人員超過1萬人、研發投入52.30億,僅次于臺積電。

第八名的長光華芯雖然業績、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均和其他9家公司相差甚遠,不過公司在研發產出、獎項方面表現突出,2022年公司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多項領軍人才榮譽。

匯頂科技是曾經的指紋識別芯片王者,現如今由于技術更迭成為沒落的貴族,排在第九名,但公司的研發強度首屈一指。即便2022年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匯頂科技仍將超過一半的營收砸向研發,擴大在汽車和IoT領域的戰略布局,并且加碼新一代光線傳感器,以期未來打開新的業務增長點。

韋爾股份自從收購豪威半導體之后,實力突飛猛進,已經成為全球前三大CMOS圖像傳感器供應商之一,如今排在第十名。同匯頂科技一樣,即便業績下滑,仍在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公司布局已久的智能汽車圖像傳感器業務終見成效,填補了手機業務下降的缺口,高端產品的持續放量或將帶動公司業績快速觸底反彈。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高科技行業,半導體公司的實力研發投入成正比,并且高度依賴研發。研發投入的資金越多,越有可能突破先進技術,取得行業領先,從而形成得天獨厚的競爭力,進一步搶占市場為公司創造高額營收。反過來,營收不斷增長、現金流越多的公司也有實力在研發上一擲千金,鞏固行業地位,深挖護城河。

行業下行,逆勢加大研發投入

眾所周知,2022年伊始,受消費電子、PC等需求放緩影響,半導體行業需求斷崖式下滑,產品過剩,庫存堆積,多數公司遭遇打擊,業績下滑。

南方周末統計的163家半導體公司中,有71家公司營收下滑,占比超過四成;而研發投入下滑的公司只有41家,占比僅為1/4。也就是說,在行業下行周期,仍然有將3/4的公司選擇逆勢增加研發投入,開拓新的品類,以盡快擺脫周期束縛。

在此背景下,半導體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修煉內功,靜下心來加碼研發投入和深耕市場布局,拓展自身能力邊界,完善產業布局,以期在新的周期拐點來臨之際,順勢做大做精,力爭上游。這一點在龍頭公司身上已經得到充分的驗證。

2022年,前十公司的營收占行業總額的比例達到53.80%,其中有三家公司營收同比下滑,但僅匯頂科技一家研發投入同比收縮2.47%,其余均持續增長,而且有8家公司的研發投入增速在兩位數以上。

數字時代,半導體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要的產業,也是充分體現科創屬性的代表性行業。技術創新是其核心,研發投入則是其根本,只有持續加碼研發投入,技術才能不斷革新迭代,從而擁有絕對的行業話語權。龍頭公司更深諳其道。

臺灣的半導體行業公司遠遠走在前面。7家公司總部位于臺灣的半導體公司,2022年營業收入總和占到全行業的一半,研發投入也接近全行業的一半。全行業僅有的兩家研發投入千億元人民幣、研發人員超萬人的公司,均來自臺灣,分別為臺積電和日月光。

追趕龍頭,道阻且長

值得一提的是,前十公司中,臺積電和中芯國際主業均為晶圓代工,但兩者實力相差較大。

從2022年的數據看,臺積電的營收和研發人員約為中芯國際的十倍,研發投入約為其七倍。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臺積電的龍頭位置也是持續投入的結果。2018-2022年間,中芯國際連續五年的研發投入在40-50億元人民幣之間浮動,而同期臺積電的研發投入從不到200億元逐年增長至350億元人民幣。

臺積電起步早,有深厚的技術沉淀,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一直致力于先進制程工藝的研發,它可能會放慢產能、放慢速度,但從未放慢技術發展。

在臺積電的資本開支中,先進制程技術約占總額的七到八成,成熟特殊技術占一到兩成,因此公司才可以在晶圓代工領域遙遙領先。2022年,臺積電營收達到4951.24億元,5nm和7nm芯片合計貢獻過半。得益于先進制程工藝的絕對優勢,臺積電的市場份額在2022年高達60%。

重金投入之下,臺積電攻克3nm技術,并于2022年年底開始量產,在2023年的iPhone15高端系列手機上批量應用。同時,臺積電3nm家族持續進步,N3E通過認證已達良率目標,2nm進度樂觀,預計2025年進入量產。

相比之下,中芯國際先進技術的研發遲滯不前。近年來,這家公司內憂外患嚴重,管理層動蕩,影響其研發進程,加上2020年12月被美國列入“中國涉軍企業清單”,晶圓生產設備、零部件等供應受限,只能依靠國產、自研設備慢慢追趕。

2023年7月,高永崗辭去中芯國際董事長和執行董事的職位,由劉訓峰接任。這是自公司2000年成立以來,23年里的第七次董事長變更。

管理層動蕩,技術團隊也難安寧。

中芯國際曾試圖從外部引入高級技術人才來實現追趕。曾任職中芯國際資深研發處長的梁孟松,于2017年加盟中芯國際擔任執行董事兼聯合首席執行官,在短短300天內幫助中芯國際攻克了14納米工藝技術的難關,并將工藝良品率提升到95%。

2020年底傳出梁孟松辭職消息,盡管他最后還是選擇留下,但此后在公開信息中鮮有其新動態。2021年11月,他辭去執行董事,僅任聯合首席執行官一職。

2020年底,半導體領軍人物之一、曾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的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不到一年便辭職。

2021年7月,從中芯國際內部成長起來的核心技術人員、技術研發副總裁吳金剛辭職。吳于2001年加入公司,2014年起擔任技術研發副總裁,負責公司FinFET先進工藝技術研發及管理工作。

如果說國產設備和材料的突破可助中芯國際打破國際封鎖一臂之力,管理層動蕩卻是積弊,也是影響公司研發的重要因素。

當然,中芯國際的成熟制程工藝產能在中國內地晶圓代工市場位居前列,在全球市場亦一席之地,2022年實現營收495.16億元,其中8英寸晶圓占比超三成,12英寸占比超六成,全球市場份額為5%。

中芯國際在2019年14nm芯片量產之后,逐步攻克14nm及以下相關產線,2022年成功開發了0.35微米至 FinFET 的多種技術節點。同時,其28納米高壓顯示驅動工藝平臺、55納米BCD平臺第一階段、90納米 BCD工藝平臺和0.11微米硅基OLED工藝平臺已完成研發,進入小批量試產。疊加國產先進工藝核心設備逐步突破,公司先進工藝也有望持續更新。若要追趕,還得跑得更快一些。

網絡編輯:孫顯安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