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國家金融研究院張偉:房貸證券化是雙刃劍,目前更不宜推出丨首席訪談?

房貸證券化的確是一個方向。但其風險較大,配套制度和監管手段還很薄弱,不宜發展過快。特別是在當前以防風險為基調的情況下,更不宜推出。

徹底擺脫規模越大越依賴外部輸血的困境,銀行需要對現有資產進行精細化運營,核心就是從目前重規模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轉向重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模式。

核心競爭力不可能通過外包來塑造,大型銀行練好內功是長久之計。而對一些小的銀行來說,可以選擇大部分的業務外包,打造自身在其他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責任編輯:謝艷霞

備受關注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這是中央層面首度提出“金融強國”目標。在我國大金融領域中,銀行業體量最大,且是宏觀調控政策的主要傳導系統。

然而,銀行業正面臨多重挑戰:逆周期之下,銀行業凈息差已降至歷史最低點;與此同時,隨著地產業進入新階段,銀行視作優質資產的房貸業務面臨困境;試水權益投資之后,銀行理財子公司投研能力也備受質疑。

中國A股“利潤王”——銀行業能否借力金融科技實現突破?是否到了轉型的關鍵時點?銀行如何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為此專訪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張偉專注于研究貨幣政策和金融危機預警機制等領域,還牽頭編制《2023中國銀行業排行榜二百強研究報告》,也為五大國有銀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教授了三百多個培訓班。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受訪者供圖/圖)

房貸證券化風險大

南方周末:我們研究發現,我國住房按揭貸款基本是浮動利率,而國外銀行房貸多固定利率。為何不同?它有什么背景?

張偉:國外房貸利率多為固定利率,而我國房貸屬于準浮動利率,即并非完全浮動。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以前,央行調整利率之后,存量房貸利率并不立即調整,往往次年才相應調整。換言之,央行在一年內可以多次調整利率,但借款人一年內房貸利率基本不變,只能于次年1月1日開始調整。因此,它也不是完全的浮動利率而是準浮動利率。

在銀行體系發展之初,各種政策首要目的是讓銀行發展壯大,讓銀行資金運營風險更低。選擇浮動利率的形式來源于銀行業傳統。固定利率房貸對于借款人來說風險較低,但對銀行來說風險較高。前兩年,對房貸利率也做了一些改革,借款人可以選擇固定利率或者浮動利率。但存量房貸仍是大頭。

南方周末:我們通過研究還發現,國內住房按揭貸款余額龐大,但房貸資產證券化(MBS)自2006年起步后發展緩慢。2023年上半年,RMBS零發行。這與發達國家房貸業務也很不同。為什么?

張偉:國內房貸資產證券化進程緩慢有四個原因。

第一,房貸資產證券化本是舶來品。美國的MBS等房貸證券化工具,上個世紀70年代已經發達了。中國房貸市場發展較晚。

第二,國內房貸資產證券化起步于2006年,正值美國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之際。次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MBS違約及CDO、CDS等信用衍生品的連鎖反應,并最終爆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外部危機讓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房貸證券化的利弊。對監管機構來說,選擇了比較謹慎的做法。

第三,房貸資產證券化是金融衍生品。國內對發展金融衍生品一直持謹慎態度,因為衍生品杠桿度高、風險大。次貸危機爆發很多年后,國內關于期貨與衍生品法律才頒布,且沒有包括信貸衍生品。

第四,二十余年來,我國商品房市場經歷了放松-收緊-再放松-再收緊-再放松的發展規范過程。對房地產市場通過信貸和信托等資管產品的融資行為,保持嚴格的管控狀態,以防止房地產市場過熱。而房貸資產證券化則是房地產融資的重要手段,同樣會受到嚴格管控。

南方周末:你認為,當下是否可以加速推行資產證券化以激活市場?

張偉:通過MBS活躍房地產市場是一個選擇。我國房地產信貸市場是發行并持有的模式。如果實現房貸資產證券化,銀行可以把房貸打包并通過證券化的方式賣出去,券商再分銷給包括基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最終的投資者可能是個人或企業。房貸風險由此被分散。銀行也因此獲得更多流動性。

但房貸資產證券化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它杠桿度較高,一有風吹草動,有不利的情形出現,它產生的沖擊會很大。

總而言之,房貸證券化的確是一個方向。但我認為,其風險較大,配套制度和監管手段還很薄弱,不宜發展過快。特別是在當前以防風險為基調的情況下,更不宜推出。

需轉向集約型發展模式

南方周末:在逆周期下,銀行業普遍利潤微增甚至個別銀行利潤狂降,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雙雙下降。2023年各銀行中報透露了這一群體性信號。但在目前的資本市場情況下,在股市上再融資難以實現。你認為現階段銀行如何補充核心資本?

張偉: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發行普通股、原有股東增資,或者增發股票等形式補充一級核心資本。此外,內源性資金也是重要渠道。比如未分配利潤、其他綜合收益和風險準備等。這是靠自己造“血”。

上市銀行是銀行中的“優秀分子”,還有四千多家中小銀行不能通過股市補充資本,只能通過定向增資。

銀行補充二級資本則主要發行次級債、優先股和永續債,但永續債和次級債發行門檻較高,幾千家中小銀行并非都符合條件。此外,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也是補充中小銀行資本的重要手段。

南方周末:你剛才提到內源性資金也很重要。絕大多數銀行如何擺脫越發展越依賴外部融資的困境?

張偉:過去幾十年,銀行業規模膨脹快,賺取利差。近幾年來,無論是資產收益率還是資本收益率都在下降,只能靠規?!叭佟?。規模大,效益低,資本消耗就快,靠自身“造血”支撐不了快速的資產規模膨脹,就必須依賴更多外部融資補充資本。

徹底擺脫這個困境,銀行需要對現有資產進行精細化運營,以同樣的資產規模賺得更多利潤,而非單純通過做大規模從而增加絕對利潤的粗放方式。核心就是從目前重規模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轉向重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模式。

現在,息差已降至歷史低點,銀行經營的財務可持續性堪憂。在現有規模不變甚至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銀行必須想辦法做精做細,開源節流,特別是壓降管理費用等成本。同時,要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比如調整貸款投向,在金融市場上多做努力,多做一些金融市場業務。另外,還需要努力提升風控水平,降低壞賬成本和風險損失。

核心競爭力不可能通過外包來塑造

南方周末:現在數字金融成為各銀行轉型之路,也是實現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你在《清華金融評論》發表的《2023中國銀行業排行榜二百強研究報告》中亦有類似的觀點。你還認為,金融機構按照互聯網基因要求打造底層業務邏輯時即需要打破機構內部數據壁壘,還需對工作機制進行全面調整。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勢必有很多風險會被暴露。你認為,銀行的互聯網底層業務邏輯是怎樣的?

張偉: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于數據聯通。同時,組織架構和頂層設計要按照互聯網思維重構。這其中會有很多挑戰和風險。

首先,在數據打通上,存在不小障礙。銀行是一個龐然大物,它涉及的業務多、機構多、人員多、網點多,數據孤島現象嚴重。大型銀行尤為嚴重,總分行之間、總行各個部門之間甚至同一個部門內部處室之間的數據都難以達到融通。除了打通內部數據壁壘、破除信息孤島之外,還要跟外部數據如政務數據、企業數據、互聯網另類數據等實現安全規范連接。

我一直秉承一個觀點,未來的銀行是拿銀行牌照的技術公司。它需要有數據、有場景、有技術,即“無數據不金融”“無場景不金融”“無技術,不金融”。這是三位一體的。

其次,針對外部數據打通,銀行需要自建一些場景,擁有源源不斷產生新數據的能力。因此,建立場景尤為重要。

銀行需要從頂層設計上重視這個事情,重構區別于以往傳統銀行的業務邏輯結構和組織架構。其難度在于傳統基因可能會把互聯網基因蠶食掉。

目前銀行的傳統業務仍然強勢——互聯網業務還屬于“芝麻”,傳統業務還是“西瓜”。但是,未來互聯網業務會長成“西瓜”,傳統業務就逐步萎縮成為一個“芝麻”。迫于經營壓力,傳統業務仍然不得不重視,“芝麻”也不可能一夜之間變成“西瓜”,它需要一個過程。

改革既要防止一些新業務被傳統業務所蠶食,又要防止只是簡單地將傳統業務搬到線上。

南方周末:從今年秋招情況來看,大部分銀行IT研發崗位招聘人數在減少。這可能與大模型技術興起有關。部分銀行金融科技戰略正在從自己打造智能客服體系轉向與外部科技平臺合作。你對這種現象怎么看?金融科技業務外包是否會給銀行帶來更大風險?

張偉:外包有優勢也有風險,不同機構應該有不同的選擇。大中型銀行應該保持自身的核心技術,避免依賴外包機構;而中小型銀行則可以考慮將部分業務外包或與其他平臺公司合作。

依賴外部機構,可做到短平快,快速解決銀行當前問題。長期來看,過度依賴于外包機構和平臺,喪失鍛煉內功的機會,這是最大的風險,數據安全的風險還在其次。原因在于,依賴外包,久而久之,銀行難以建立穩固的核心技術能力。這對大型銀行格外重要。

長遠來看,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還是得自建系統。核心競爭力不可能通過外包來塑造,大型銀行練好內功是長久之計。而對一些小的銀行來說,可以選擇大部分的業務外包,打造自身在其他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試水權益市場,建立高水平投研團隊是要務

南方周末:銀行理財子公司試水權益類理財產品3年,但普遍表現不佳。截至2023年10月16日,在全部34只銀行權益類產品中,29只破凈。你怎么看這個現象?

張偉:資管新規以后,銀行理財的發展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發展權益類的理財產品是一個方向。與公募基金相比,理財子公司或者說很多銀行的資管部都太年輕了。

銀行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的破凈問題,一方面是整個市場下行的大環境,這也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理財子公司自身管理能力欠缺所致。

作為新手,理財子公司在權益類投資上遜色于市場,目前還可以容忍。但五到十年后,如果還沒有起色,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南方周末:理財子公司是否應該與同系基金公司合作,共享后者的投研成果?

張偉:長期來看,自建一個強大的投研團隊對于理財子公司而言是要務。理財子公司很難與母行旗下的基金公司合作,因為兩者競爭大于合作。

與此同時,理財子公司的激勵機制和薪酬水平是一大短板。受工資分配約束,國有大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的薪酬水平顯著低于公募基金。這對于打造高水平的投研團隊是很大掣肘。這方面需要突破。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