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藥丨本草物色
《大宅門》中被陳寶國老師演嗨了的白七爺,其原型乃同仁堂少東家樂鏡宇。樂老先生當年至濟南,創宏濟堂,出品的阿膠有九提九炙之稱:冬至剝毛,驚蟄起灶,銅鍋銀鏟,桑柴火燒,九提九灸,九晝取膏,工序九九,繁而不少,春分陰曝,立夏成膠。
責任編輯:邢人儼
熬好的阿膠。
與人參、鹿茸并稱“三寶”的阿膠,擁有毋庸置疑的披靡知名度。坊間盛傳曾用梧桐葉作藥引子的名醫葉天士,稱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滋補最甚。所謂血肉有情之品,即動物藥,葉氏于此,頗為推重。
阿膠即阿地出產的膠,而冠名地域則是道地藥材的經典標簽。陶弘景破題:出東阿,故名阿膠。李時珍細化延展:阿井,在今山東兗州府陽谷縣東北六十里,即古之東阿縣。有官舍禁之。
才子曹植生前曾多次遷徙封地,東阿是其終于陳王前的一站,死后遵其遺愿也葬于本地魚山。
所謂有官舍禁之,透露出阿膠的官控貢品資質。有《水經注》可為背書:(東阿)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嘗煮膠,以貢天府?!侗静荨匪^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煮膠的阿井水依李時珍所述,乃濟水所注,用它煮膠,用攪濁水則清。所以如此,蓋濟水清而重,其性趨下。所謂重,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