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華僑農場訪問記:海外中國人篳路藍縷,在國內也同樣熠熠發光

相比附近終日務農的村民,溫姨一家及其他像溫姨一樣長期在國外打拼過的人的思維與想法明顯更勝一籌,他們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場的全面轉型與升級,為農場的產業多樣化經營闖出一條路來,倚靠他們的先知先覺與身先士卒,農場拉開了產業化的序幕。

歸僑身份讓各國特色美食在華僑農場得以傳承與光大,鄉鄰們在品嘗各國美食過程中進行著跨文化交流,這樣的朝夕共處與頻繁交流,無疑營造了一個多樣豐富文化的社區氛圍,對于化解社區矛盾與爭端、構建社區發展共同體、提升社區自組織能力、增進社區治理效能產生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一個周末,我帶兒子在廣州二沙島閑逛,誤打誤撞進了廣東華僑博物館,其中一個展廳里的華僑農場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作為從事社會學的教師,我產生了探訪華僑農場的想法。我在網上一搜,發現我所在的城市郊區就有一個華僑農場。

11月6日恰逢沒課,一大早,我便約了一位同事一同前往目的地——坐落于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的華僑農場?;ǘ既A僑農場轄區面積14.55平方公里,在冊人口5200多人,其中涵蓋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日本、新加坡、柬埔寨、印度、老撾、新西蘭、馬達加斯加、香港、澳門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僑眷共計4800余人。

華僑農場的前世今生

經過一小時車程,我們抵達了“華僑農場”公交站。簡單咨詢了一位小賣部的阿姨,我們便去了馬路對面的僑興苑小區,她說這里住著不少歸僑。小區不小,一起有近30棟住宅,有一半的房屋構造是一樓架空,靠后山的位置散布著一些私人建房。在一棟房子的一樓空曠平臺,我們邂逅了正在忙著包裝手機殼的兩位阿姨,她們是越南歸僑。我和同事一邊幫忙裝手機殼,一邊與她們閑聊。

她倆是1978年回國的,當時分別只有10歲和8歲,被統一安置在這里,當時農場的管理實行男女分開,住在集體宿舍里面。即使是一家人,也要分散開來,不能住在一起。當時的宿舍由泥磚砌成,里面是一排排上下鋪的“碌架床”,由于人很多,空間非常狹促。后面,由于接收的歸僑實在太多,宿舍不夠住,就只能住進附近村子里的祠堂。

農業生產與生計方面,農場與周邊村落類似,他們也是被劃歸到若干生產隊,除種植水稻、蔬菜、花生、水果、柑橙、荔枝、芒果外,他們還開墾山坡,種植茶園。據悉,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華僑農場就已為花都最重要的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