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會友,綿陽有新意
綿陽:朝暉滿城,詩意入畫。
十三個世紀前,四川綿陽中北部,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見證了一個不平凡少年的故事。小鎮名叫青蓮,唐時,稱為青廉。
少年在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識字、誦書、觀百家、學劍術,往返于青蓮農舍到匡山書院的青石板路間。據傳,此少年幼時逃學,看到溪邊老婦磨鐵杵做針,明白“功夫深”之理,遂返學苦讀。
“鐵杵磨針”的故事自然經不起推敲,但這名稚嫩少年的確在這里一天天成長為風華正茂的青年,他就是李白。
如同一條長河有潺潺細流的源頭一樣,李白這條長河的源頭就在綿陽。得天地英才而育之,這是綿陽的幸運。
十三個世紀后,一場以李白為IP 的原創音樂劇《將進酒》在北京拉開全國巡演帷幕,講述了“詩仙”的傳奇一生。而在幕后推動的正是李白筆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故鄉”。
往事越千年。綿陽宣傳文化部門聯合江油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等聯手創作的《將進酒》,用生動的劇情、精致的舞美、數字技術打造藝術奇觀,還原一位天才的光榮與夢想,在古代和現代之間建立文化上的鏈接。
《將進酒》劇照。
對綿陽而言,以古老為現代作注,以現代科技擴充古韻之張力,打造“李白超級IP”,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文化實驗,而是一座城市的文旅誠意。
析文脈:千年的底蘊
2023年6月21日,《長安三萬里》還未火,其制作團隊選擇了綿陽,作為電影路演的第一站。
路演期間,導演鄒靖專門去了一趟江油,想解決創作歷程中的一個困惑,怎樣的鐘靈毓秀,才能孕育出李白這樣不羈且自由的靈魂?在采風和參觀中,鄒靖給出的答案都是川人愛用的疊字詞,綿陽的山山水水。
有山無水,往往難以孕育開放恣肆的文明。如巴蜀學者所釋:四川的文化是一個農業的盆地文化。它是極度寧靜的田園詩式的、安土重遷充滿野居閑趣的靜態文化。
但有了水就不一樣。在水邊的城都是向水敞開胸懷的。發源于四川西部巍峨群山中的涪江即其一。從地圖上看,涪江自西北向東南流淌,與嘉陵江相遇時,形成一個巨大的V字。V字間,是四川盆地的膏腴之地,巴蜀兩大文明在這里交融,綿陽身處其間。
三江匯流處。
涪江江水抱山流,淡煙喬木是綿州?;蛟S也只有藏于這山水之間的文明融合,才能在綿陽孕育出奇詭浪漫的“詩仙”李白。
公開資料顯示,李白在綿陽江油生活了24年,留下了18首詩歌和32處遺址遺跡。對喜歡李白的游客來說,詩人所居住的隴西院,是不得不去的文脈所在。
隴西院的格局是一座典型川西民居風格的三合院,原建筑早已毀于兵火,今天游客看到的是清乾隆年間修建。行走其間,仿佛還能看到那個叫李白的少年從這里出發,遍歷山川。
具有典型川西民居風格的隴西院。
24歲,李白走出青蓮,離開綿陽。繁忙的川江之上,又多了一位出川的旅人。34年后,公元759年,比李白小11歲的杜甫為避安史之亂,第一次經綿州到達成都。三年后,因亂兵所阻,杜甫又滯留綿陽兩年,為此地留下了150多首詩。其中,就包括那首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而如今,在綿陽三臺縣,也坐落著一座杜甫草堂,是在明萬歷年間所建“牛頭山工部草堂”的遺址上重修擴建。
或許,客居綿陽的杜甫,常常會懷念他畢生敬重的兄長,為他的命運牽掛?!翱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他希望好友李白,還能在暮年重歸那昔日讀書的匡山。
自此,涪江又多了一層詩意。涪江有一條支流,喚為芙蓉溪。在它即將匯入涪江幾百米外的富樂山下,綿陽百姓修了一座李杜祠,紀念的正是李白和杜甫。
公元765年,54歲的杜甫離開蜀地。242年后,又一位文學家、詩人在綿陽降生,走上歷史舞臺,他便是歐陽修。
歐陽修出生時,其父歐陽觀正在綿州任軍事推官,以“體恤民情”,為百姓所服,自宋起,綿州就為歐家修祠立坊建堂。
文化的香火從未間斷。司馬相如、揚雄曾在綿陽讀書,留下了相如讀書臺、西蜀子云亭等名勝古跡。王勃、楊炯、盧照鄰、李商隱、蘇軾、陸游、楊萬里等都曾來過綿陽,寫下了不朽詩篇。才子、佳作的交相輝映,成為綿陽人文底蘊深厚的生動注腳。
更為重要的是,也成為了綿陽發展的文化自信。
尋行跡:紅色的基因
公元724年,李白離開故鄉,游歷成都。一年后,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蜀地,從此再也沒回過江油青蓮。
離開的時候,他不會想到,綿陽這座人文城市有一天會“攜筆從戎”。
上世紀60年代,綿陽被選中為三線建設專區,開啟了一段現代化的軍工之旅,紅色基因就此種下。1960年代起,涪江有線電廠、長虹機械廠、涪江機械廠等現代工廠在此拔地而起,是新中國電子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線建設的重要項目。
彼時,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大廠”,如同一艘載滿希望的搖船,來自五湖四海的知識青年與熱血工人在這里相遇。
“兩彈城”——原九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
群山連綿間,坐落著的是中國兩彈城,包括鄧稼先、于敏在內的9位“兩彈”元勛和成千上萬的老一輩科技精英,在這里書寫著驚天動地的過往,奠定了綿陽在軍工科研生產領域的特殊地位。
不僅為國鑄劍,還孕育出“兩彈一星”精神,如今位于梓潼縣長卿山麓的“兩彈城”依然熠熠生輝。綿陽還是川陜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歷經紅軍長征、三線建設、抗震救災等重大歷史事件,在這片土地上凝聚著紅色文化的結晶。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俺啥肌贝ā麂鼉蓮棾恰薄拌麂d陽—成都”2條紅色旅游線路列入四川省16條紅色旅游線路,兩彈城三線建設工業遺址入選省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中國旅游研究院和馬蜂窩聯合發布的《中國紅色旅游消費大數據報告(2021)》顯示:紅色旅游搜索熱度較上年同期增長176%。另據攜程發布的《2021上半年紅色旅游大數據報告》,2021年上半年紅色旅游景區預訂量同比增長超兩倍;紅色旅游人群中80后、90后占比達七成,00后比2019年同期增長約2.5倍。
這正是綿陽的機會。
旅游之外,帶有紅色基因的科技遺產,成為綿陽的寶貴文化財富??萍嫉膶訉永鄯e,使這里的科技資源富集、大院大所匯聚、科技人才薈萃、產業基礎堅實,結果是,綿陽成為唯一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科技城。
2022年,綿陽位列科技城百強榜中西部第1位(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第17位、西部[重慶]科學城第37位),位列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百強榜第20位(四川3市入圍,成都第6、德陽第81),是全國進步最快的城市。
近年來,科技對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文化+科技”成為城市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綿陽一個甲子的沉淀,為經濟科技優勢轉化為文化優勢、打造成渝文化副中心創造了有利條件。
作為第二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綿陽的基因正被科技手段喚醒,照進每個人的生活。譬如,將收集陳列品、出版物、音視頻、紅色故事等紅色文化素材建立專門的紅色文化數據庫,構建現代化網絡傳播的紅色服務與宣傳體系。
筑支點:科教的新姿
有綿陽人說,散步于綿陽的巷陌之中,“總有一種老派的好”。東漢的墓群、始建于晉的廟宇、唐朝的飛鳴禪院、清代的開禧寺,以及三線建設時期遺留下的老廠……
文物遺跡流淌的是文化的味道,而文化之所以能夠持續,靠的是教育。
自綿陽城區,東北而上,可達梓潼。在斑駁的古蜀道上,那里有一處著名的文脈所在——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被稱為文昌祖庭。最初供奉的是張亞子。自唐代以來,張亞子多次被加封,并在公元1316年,被朝廷加封為文昌帝君,與文昌星合而為一,從此擔任著護佑天下學子的重任。因而,中國尚文的歷史也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說法。
余暉下的梓潼大廟山。麥森鵬攝影 / 圖
對文昌的推崇,無疑彰顯著綿陽當地對教育育人、文化傳承的重視。濡染于中華傳統禮儀與禮孝文化的士人們,從這里走出,在這里匯聚,成長為這個國家的“脊梁”。
穿越千古,薪火不滅。當歷史的重任降臨,科教的力量,依然為文化賡續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能。
譬如,三線建設時期,當時的國際形勢波詭云譎,黨中央、國務院在1965年作出了在內陸建設四所重要大學分校的決定。
清華大學就在綿陽設立了分校。從1965年到1969年底,清華大學以無線電為主的多個院系陸續搬遷至此。清華大學綿陽分校在當地辦學的十年光陰里,為國家培養了包括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在內的一千多名優秀人才,為中國電子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9年,清華大學分校遷回北京本部。為紀念這段艱苦辦學的日子,舊址旁有校友立起的石碑,上刻“涪水激,自強不息。蜀地坤,厚德載物?!?/p>
1960年代,科教事業在綿陽的拓展,為當地文化注入了“科技”的榮光。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綿陽擁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高校15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八百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5.6萬人,近23年高中教育連續排名四川省第一。
綿陽在建“云上大學城”效果圖。
即便到了數字時代,科教事業的發展,也從未離開過綿陽施政者的視線。2022年4月,綿陽市委市政府部署建設“云上大學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鏈接全球一流高校優質技術、信息、人才、設備等資源,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虛實結合的虛擬大學城。
截至2023年10月底,云上大學城已入駐哈工大等23所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學等29個頂尖團隊。
在綿陽工作多年的呂濤說,我們這群年輕人或曾南下,或曾北漂,見識過大城市的繁華,最終落戶到綿陽,究其本質,還是被這座城的文化吸引著?!斑@里既有傳統教育帶來的文化積淀,也有前沿科技重塑的文化迭新?!?/p>
2023年11月22日至26日,第十一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將在綿陽舉辦,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眾多“高精尖”展品將集中亮相,綿陽又多了一次展示科創文化的機會。
望未來:文化的張力
古今的融合,舊新的轉型,綿陽,這位“鋼鐵直男”,在涪江的浸透下,著上詩人的氣質,創造了獨屬于綿陽的文化張力和魅力。
綿陽城景兩相宜。
而要讓張力持續下去,離不開產業基礎。產業的發展、繁榮和創新為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顯然,這座城市積累的底蘊和基因,幾乎都在文化產業發展上派上了用場。
以李白文化為魂,山水景區為體,綿陽按照5A級景區標準打造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區,李白文化博物館、太白祠、匡山書院,彰顯獨具一格李白文化城市特色,它們所涵蓋的文化特質也讓這里成為面向“一帶一路”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富礦之地”,以推動中國文化和現代科技雙向賦能,讓中國文化“活起來”“走出去”。
而要讓美麗煥發光彩,以城市記憶為根,綿陽還加快推進綿州古城、兩彈城紅色記憶等重點項目,著力打造綿州記憶、芙蓉漢城、躍進路1958、上馬商圈等文旅消費集聚區。
文化按照產業運作,核心仍是文化。林偉川,綿陽人,以文化謀生,穿行于綿陽各地,尋找有創意的文化。他特別強調,文化內容和城市的共情點是什么。某種文化要受到人們的追捧,要找到這個共情點,必須要問幾個問題:
文化內容和城市、居民的關系是什么;人家為什么要關注你的文化;文化能為他們帶來什么。在林偉川看來,《將進酒》就是一次好的嘗試。?
產業能不能落地,文化有沒有成果,需要的不僅是綿陽的政策水平,還需要城市的開放氛圍。氛圍一旦形成,底下自然會冒出來各種求生、求變、求發展的辦法和創新。
所幸的是,“開放”是綿陽的共識。2022年以來,綿陽堅持落實“跳出綿陽看綿陽、跳出四川看綿陽”,發展交通,無所保留地展現開放之姿。
2023年10月25日下午,綿陽首趟中亞回程班列抵達皂角鋪車站,這標志著綿陽成功打通雙向往來、互聯互通的國際物流快捷通道。據公開資料顯示,綿陽已實現中歐班列常態化開行,并開行東盟鐵海聯運班列(南向)、中亞班列,覆蓋歐洲、中亞、東盟等地。
九(九寨溝)綿高速預計2024年全線通車,將成為連接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高速公路南北大通道,促進漢、藏、羌、回民族的文化交流,為綿陽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開廣闊空間。
穿行在青山綠水間的九綿高速。胡宇攝影 / 圖
出川、入川之間,這種開放的氣度終將惠及到文化,為綿陽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變量。如同那位少年出川的詩仙,又在近1300年后,以另一種文化形象回到四川。用《長安三萬里》另一位導演謝君偉的話說,就是“想帶著李白的片子,回到李白的故鄉”。
到了綿陽后,謝君偉發現,李白在綿陽人民心目中,就像離家已久的親人。這也是他們為何把路演的第一站放在綿陽的原因,“這部片子展現了文化的傳承,所以我們讓綿陽人先睹為快”。
的確,李白留給綿陽的,不僅是富有想象的浪漫情懷,更有敢為人先的膽略魄力。綿陽的文化故事,從未窮盡。
(文中林偉川為化名。)
參考資料:
[1]《詩仙李白之謎》周勛初著
[2]《大地的細節:在路上的中國風景》聶作平著
[3]《鮮為人知的清華大學綿陽分?!?nbsp;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2/16792.htm
[4]《什么是文昌祖庭》方志四川 https://new.qq.com/rain/a/20211212A01NKY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