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研究中國革命,如此復雜,如此迷人
“你是在中國出生的?”每次回到美國,入關時的盤問一度讓裴宜理感覺自己是一個“二等美國人”。這個場景直到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總統訪華那年——之后才發生了突變。那一年她從日本旅行回來,入關美國時,移民局官員打開護照,問了這一句。
“我在等待下一個問題:‘你為什么出生在紅色中國?’沒想到這一次對方的反應是:‘噢,真了不起!那你會說中文嗎?’我說:‘是的,我會說一點?!f:‘我們國家需要你這樣的人?!鞘俏业谝淮螢槲页錾谥袊@件事感到高興”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子
裴宜理在江西看檔案
在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里,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有一個特殊的身世:1948年,她出生于上海,父母皆為上海圣約翰大學教授,但她出生不久全家便因時局變化而離開中國。她后來打趣說,也許她一出生便與“革命”二字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她終生對中國革命抱有興趣?!皼]有革命,我很可能在中國長大,我自己對中國革命一直很好奇,而且想知道革命為什么發生,又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p>
裴宜理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左翼運動洶涌澎湃的全球“革命”浪潮中度過的,這更堅定了她未來的學術志向。中國的大門打開之后,她成為第一批被允許進入中國進行田野調查研究的外國學者之一,她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于近現代民眾反抗與底層政治,橫跨政治學與歷史學領域,著述豐厚并屢獲大獎,《美國歷史評論》評價她“兼具社會科學家對秩序的熱愛與歷史學家捕捉精彩故事的眼睛”。
裴宜理先后執教于亞利桑那大學、華盛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9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學政府系。除了教學工作,裴宜理最大的一個特點在于她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她曾出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主席;自2008年起,她出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為中國研究培養了一批杰出的學生和學者。我們的采訪就約在哈佛燕京學社的辦公室里。辦公室不大,墻上懸掛的標志著這個近百年學術機構重要時刻的黑白照片,散發出一種幽深的歷史感。
“自從我成為社長后,我一半時間是在哈佛燕京學社,另一半時間是在哈佛當教授?!迸嵋死憩F在仍活躍在教學一線,每周三下午1點半到3點半,是她開放給學生的時間。每個學生要提前預約她的時間,簡潔地闡明自己的問題,得知她給了我三個多小時的采訪時間后,她的學生都表示很羨慕我能有這樣“奢侈”的機會。
裴宜理性格爽朗、快人快語,接受采訪過程中不時爆發出大笑,即便在回憶起家族曲折經歷時陷入黯然之色,但馬上會略過這種情緒。
中國這一百多年發生太多太大的變化,這或許正是吸引研究中國的政治學家裴宜理的地方?!把芯克鼈兊牡檬С蓴?,令人興奮而著迷?!?/p>
裴宜理父母結婚照
革命炮火中的誕生
“你是在中國出生的?”
“是的?!?/p>
“你為什么出生在紅色中國(Red China)?”
從少女時代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每次跟隨全家人一起回到美國,無論在機場還是碼頭,移民官打開她的護照之后,總是有如上一段對話。
“我會說,我出生的時候它還不是紅色的,只是有點粉而已?!卑雮€多世紀后,裴宜理坐在哈佛燕京學社的辦公室里回憶往事,忍不住發出一陣爽朗的大笑。轉而,她的神色變得凝重起來?!笆堑?,我父母都生活在中國的多事之秋;沒有革命,我也很可能在中國長大,所以,我們家確實與中國有割不斷的聯系?!?/p>
裴宜理出生于一個宗教色彩濃厚的家庭,父母都是美國圣公會(The Episcopal Church)傳教士。她父親查爾斯·佩里——裴宜理很晚的時候才得知父親中文名是潘學思——早年在哈佛大學學習過中文和日文,對東亞情有獨鐘。1931年,潘學思遠渡重洋,到達上海,在圣約翰大學教書。圣約翰大學創建于1879年,原名圣約翰書院(St.John's College),由美國圣公會主辦,是中國成立最早的一所教會大學?!熬乓话恕笔伦儽l后,潘學思特地去了一趟東北,“他還寫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日記,講述他在滿洲里的旅行經歷。他對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p>
潘學思在中國結識了他未來的妻子凱瑞(注:中文名為孔凱利)。他們后來都在圣約翰大學教書。有意思的是,裴宜理小時候從未聽到父母用中文交流,“因為父親只會普通話,而母親只會上海話?!?/p>
少女時期的裴宜理與父親
裴宜理的父母是在1937年夏天結婚的。因為潘學思長期對日本文化也很感興趣,他選擇了去日本度蜜月?!八麄冊诙让墼聲r,聽到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消息,但不敢確認,于是去了東京的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