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回應拒簽盜版書:精神產品生產者的聲譽有多重要?丨快評
讀者對精神產品的生產者有兩種特殊心理預期。
第一,尤其對于有精神導師性質的作者而言,讀者內心會期待TA符合智者或圣人的形象:最好形象上仙風道骨,有出世飄逸之氣(想想南懷瑾為什么這么火),在道德上高出世人一大截,至少不能表現得愛錢、貪圖物質利益,因為如果你和我一樣“俗氣”,你還有什么值得我仰慕、仰望呢?
第二,對于精神產品生產者而言,讀者會期待TA的行為與書中或公開場合所表達的價值觀一致。如果作家在書中宣揚一種很高的道德標準或表現出某種價值觀傾向,但實際中沒有做到或沒有一以貫之,或者被讀者這樣認為,那讀者可能就會認為他口是心非,是個偽君子,甚至還會因愛成恨、由粉轉黑。
責任編輯:辛省志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自己在作家馬伯庸的南京線下見面會上看到這樣一幕:有大叔拿書找作家簽名,“被工作人員呵斥”書是盜版的,“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他的尷尬”。這位網友認為工作人員“趾高氣揚”,作家“沒有任何舉動,附和著工作人員”,“讓我有一種我擔塌房的即視感”“很失望”“一年開上百場簽售會的作家我只看到了他的物質”。
該網友表達出理智與情感的交戰。一方面:理解正版是對作家權益的保護。另一方面又說:就像余華老師說“我的書被盜版是應該的”,不是支持盜版,只是真的很希望那一刻他能站出來保護一名讀者對他的熱愛;越想越心酸,越佩服起余華老師。
對此,馬伯庸本人回應:盜版書我確實沒辦法簽,畢竟還沒到余華老師的境界。
這件事無疑是一起茶杯里的風暴,但確有可解讀之處。
首先,不同作家對自己的書被盜版的看法不一樣,這是正常的。
出現盜版往往是“書暢銷”“作品受歡迎”的反映,在這個意義上,盜版是作家的勛章,甚至可以說:從不被盜版何以被稱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