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藏文化要防止兩個極端
作為一個民族,其最重要的特征并不在于其文字、語言、服裝或者生活方式,而是在于其特有的心理素質即心理認同。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編者按
西藏因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備受關注。綜觀世界各國,無論是主體文化還是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化與傳統的沖突幾乎都無法避免,因而對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不僅是刻下中國社會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也是國際社會的關鍵話題之一。
就此,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韓方明。
南方周末:你一直對藏民族文化情有獨鐘,也長期關注和呼吁對藏文化予以合理的傳承和保護,請談談你了解的情況?
韓方明:過去的許多年里,我經常跟包括活佛喇嘛在內的藏族農牧民、手工藝作坊主、藏族知識分子乃至藏學家交談和交往。在觀察和體會藏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看到不少偏遠地區,因固守某種古老的生活方式,使藏民的物質生活長期處于比較低下的水準。
我也一直在呼吁對藏文化予以傳承和保護。近年來,我先后游說一些知名企業資助貧困藏民改變生活方式,如改善農牧區藏族婦女的傳統生育方式和衛生習慣等,并資助藏區一些貧困大學生到內地參觀學習。
那些走了出去的藏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藏人,在與其他民族認識、交往和貿易的過程中,增長了見識、開拓了思想,變得更加聰明,擁有了更強的生存能力。我也很高興地看到,在互聯網上,有越來越多的藏族青年愿意通過網絡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外界溝通和交流,我有不少藏族朋友還在網絡上開通了自己的博客。
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不能拒絕
南方周末:說起對傳統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保護,人們總是容易陷入兩個極端的爭吵:要么主張全盤放棄從前的舊東西而接受全新的世界,要么就是抗拒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主張回歸過往。你怎么看?
韓方明:確實存在這兩種相反的極端,但實際上哪個極端也做不到。
一個地方、一個區域性的社會,人們把傳統知識和生活方式視作自己文化身份的一部分,這是有道理的。對許多民族來講,保持自己傳統的知識體系,對于其未來的福利及保持文化的活力,當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這不等于就該固步自封,拒絕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拒絕不同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