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振興的真問題是什么? | 議教
想盡辦法倒流到縣中的,其實未必是有“進取心的孩子”,更可能是有“進取心的家長”。
轉型完成的標志,也許就是未來在知乎等社交平臺上,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將不會再感嘆,到大學以后,和省實等真正的城里畢業的同學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縣中振興的真問題,不在于縣中本身,更重要的是歷史變革進程中對于縣域社會生態和教育生態的重塑和協調。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1年4月22日,山東鄒平市實驗中學圖書交換站。(視覺中國/圖)
縣中塌陷是最近一個時期基礎教育領域的核心議題之一,比如北大林小英教授《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一書里,描繪了這樣的圖景:高考成績嚴重滑坡,優質生源消失,教師隊伍老化……曾經作為寒門子弟向上流動渠道重要環節的縣中,已經發揮不出人們所期待的作用,縣城教育的荒蕪成為不斷蔓延的現實,而縣中如同已經告別的家鄉,成為完成個體城市化的都市新中產們憑吊的遺跡。
說來慚愧,投身基礎教育學校服務的那幾年,我探訪過一些縣中,但對于“縣中塌陷”這一尖銳的社會問題,卻并無太多深刻體認。比如曾經服務過的山東省內某所縣中,依靠節節攀升的一本率甚至持續輸出清北生,連年挑戰著所在地區和省份的“老大”。非但不算“塌陷”,反而恰恰相反,在當地基礎教育排行榜——常常是地產自媒體或者家長現實口碑中一路飆升,最終被教育行業媒體稱為“逆襲”的典型,認為其實現了從地處城郊的縣域高中,變成“譽滿齊魯、走向全國的現代學?!钡耐昝擂D型。
甚至還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翻到這樣的評論,說到山東有個有趣的現象:城市家庭有進取心的孩子,往往想盡辦法倒流到縣中讀書。校園生活很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