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功名利祿的“油門”,而是做人做事的“把門”
我們常常會將教育和社會想成因果關系,教育必須對進入社會能做什么負責,否則便是無用的。其實,教育的一大功能是對進入社會不做什么負責,不能只盯著“有所為”,還要注重“有所不為”。
責任編輯:溫翠玲
三叔來找我訴苦,說又幫堂弟還了一萬元的債務,然后照例感慨一句“還是你們念書好啊”,這個“啊”字是一聲長嘆,包含著三叔很多思緒。
時光倒回二十年,三叔對于念書的態度并非一個“好”字,而是有他自己的判斷。他自身是個能人,力氣大,腦子靈,各種農活手拿把掐不在話下,到城里打工也能立刻適應,從技能到人際,游刃有余,既賺錢,也賺人緣。因此,他家的日子在本村最殷實,稱得上“首富”,屬于“村東頭跺跺腳,村西頭顫三顫”的人物。
他常說,自己沒讀幾天書,沒接受過啥高深的教育,但日子過得比別人都強。上學念書,最終還是要過日子,只要日子過得好,受不受教育不要太在乎。因此,在別人家都為孩子成績不好著急的時候,三叔很淡然,對堂弟的成績不關心,考了100分不表揚,考個不及格也不打罵,并告訴自己的兒子,掙多少分不算本事,關鍵是會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