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博士說 | 朱勇:歷史研究聯系現實要恰如其分,不能過于牽強

我有段時間在猶豫,覺得學習丟了這么長時間,不想參加高考。我母親當時在外地住院,通過各種渠道托人傳話,話說得很絕,要是我不參加高考,她就不回家了。

我認為學者的價值在學術本身,我的研究一般不直接與現實相聯系。

責任編輯:蘇有鵬 錢昊平

博士檔案:

朱勇,1955年生,安徽無為人。新中國第一位法制史博士,中國政法大學第一位博士

1974年-1978年,高中畢業后,在安徽省合肥市郊區蜀山園林場插隊;

1978年-1982年,在安徽大學哲學系學習;

1982年-1985年,在安徽大學法律系,攻讀中國法制史碩士學位;

1985年-1987年,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中國法制史博士學位;

1987年畢業留校任教;

1990年晉升為副教授;

1993年晉升為教授;

1995年任中國法律史研究所所長;

1996年任法律史學博士生導師;

2001年9月-2015年5月,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現為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律史學會中國法制史專業研究會會長,教育部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中華司法文明研究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23年10月12日,朱勇在中國政法大學辦公室。(南方周末記者 杜寒三/圖)

2023年10月12日,朱勇在中國政法大學辦公室。(南方周末記者 杜寒三/圖)

在新中國首批自主培養的博士中,現年68歲的朱勇算是年輕的。

1974年高中畢業,朱勇在園林場插了4年隊,原以為會一輩子和果樹打交道。

三年后,高考恢復,23歲的朱勇進入安徽大學政教系學習。如今,這個年紀或許已經本科畢業,但在當時,朱勇班里最大的同學已經31歲,別的系還有父子同時入學。用他自己的話說,“耽誤了四年,但不算太久”。

改革開放的序曲已經奏響,經濟領域春潮涌動。1978年底,安徽大學將1977級政教系,改為哲學和經濟學系。朱勇想調到經濟系,未果。

后來,他繼續在安徽大學攻讀中國法制史碩士學位,并進入中國政法大學,攻讀中國法制史博士學位。

1987年6月,中國政法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正式決定,授予朱勇法學博士學位——學位證編號是“博87001”,他是新中國第一位法制史博士,也是中國政法大學培養的第一位法學博士。

2023年10月12日。中國政法大學的校園里,行人步履匆匆。走進朱勇的辦公室,看到整面墻的書籍,時間仿佛又慢了下來。

在采訪中,他兩次提到,自己的經歷比較平淡,希望能寫得“低調一點”“平實一點”。

朱勇說,幾年前,他接受了《(新編)中國通史》“中國法制史卷”的編寫組織任務。他現在的愿望是,編寫出一部真實再現中國法律演變的專門史,并得到法學界和史學界的共同認可。

“隱隱約約感覺到社會風向要變了”

南方周末:1974年,你18歲剛高中畢業,在合肥市郊區蜀山園林場插隊。當時干了哪些活?

朱勇:主要圍繞果樹干活。包括給果樹松土上肥、除草剪枝、打藥排水、采摘看護等,果樹季節性強,比農活還要累。

吃桃子的感覺很好,但夏天采摘桃子特別難受。衣服穿多了熱;穿少了,桃毛沾到身上又很癢。桃園里樹枝低矮,地上都是溝溝坎坎,只能彎著腰把一筐筐桃子扛出去。

不過,園林場聚著幾百號年輕人,總能找出樂子。果子成熟時,需要24小時看管。如果值夜班,晚上8個小時都不能睡覺。有人來偷果子,大伙興致高漲,分兵把守,力圖把人抓住。沒有人來偷,反倒覺得夜晚枯燥無味。

南方周末:在園林場待了4年,有機會看書嗎?

朱勇:基本上沒有我們喜歡看的書。有一些學習材料,一般也不太愛看。當時“批林批孔”,把孔子叫成“孔老二”,翻出他的言論以供批判。大家覺得孔子的話挺有道理,但聽了專家分析,覺得專家說的也有道理。這才有興趣讀一讀,讀了之后跟人聊天可以顯擺。

也有少數讀物在私下流傳,拿到書之后如饑似渴。比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