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大熊貓最近的地方
“我們村的人有一次差一點點就看到野生大熊貓了!”
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溝流域自然保護小區巡護隊成員孟吉回憶起自己生活的村莊(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和野生大熊貓距離最近的一次,語氣中流露著激動和期待。
通過紅外相機,在關壩溝內拍攝到的大熊貓
“據說它當時是路過我們村打算往旁邊另一座更高的山去,但遠遠聽見人的聲音就很快原路折返?!泵霞茄沧o隊里的青壯一輩,“林子里的動物們,我最喜歡的是大熊貓。但大家都很少能親眼見到大熊貓,巡護十幾年見不到也是正常事?!?/p>
而在另一邊,關壩溝安裝的紅外相機捕捉到野生大熊貓在竹叢小道上漫步,憨態閑適;其他時間,黑熊也在此蹦跶,與電視劇里不同,它們可愛、詼諧又敏捷;某處矮坡,川金絲猴正蹲坐著“發呆”,時而轉頭張望... ...
孟吉分享他的日常巡護經歷
孟吉和很多村民都期待又喜愛的可愛生命,正在自家房前屋后的林子里安然生活。山林里的紅外相機,連接著村民和“鄰居”們。據關壩村相關資料記錄,2014年7月27日,紅外相機拍攝到了村里歷史上第一張野生大熊貓的照片。目前,據全國大熊貓第四次調查分析預估,溝內熊貓的數量在4-7只左右。
平武縣木皮藏鄉關壩村,位于發源自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的火溪河流域的關鍵位置?;鹣恿饔蚴谴笮茇堘荷紸種群重要的棲息地。
而在11月1日,距離關壩村300公里的成都市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自然圖鑒》的編撰工作也正式啟動。紅外相機里的某個瞬間或將再現于未來的圖鑒中。
第一部分:森林里的故事
生命擁有姓名,載于書面,是人類表達尊重自然的方式之一。生命被“看見”也是推動自然保護的重要實踐。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廣袤山林,蓄養著細微又宏大的生機。
書的背后,是具體的清澈河水、蒼郁山林、動物鄰居、美麗奇絕的花朵、獨一無二的葉子等等,還有同樣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平武縣的“五色山”秋景
霜降已至的深秋時節,素有“大熊貓第一縣”之稱的平武縣,層林漸染秋色,紅、橙、黃、紫,各種色彩掩映在連綿綠色中,此地秋景常被人稱“五色山”。色彩交相輝映似畫卷,描繪了時間在大自然里徜徉的痕跡。
關壩溝也組成了“五色山”。與孟吉同為巡護員的曾二姐今年61歲,已經在溝里進進出出幾十年,身手依然矯健,腳下過河的簡易木橋是她和村里56歲的好姐妹永紅姐踩在冰涼的河水里一起徒手搭就的——水流沖走了以前的小木橋。
永紅姐(左)和曾二姐(右)總是好搭檔,一起參與巡護、自然教育等工作(圖/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曾二姐身形筆直,笑起來目光溫暖,有一種四川嬢嬢標志性的親切熱情,還有一顆能干又堅定的心。
花甲之年的她,依然在山上養蜂。蜜蜂采蜜忙,主人也不清閑,要在春天百花開時,密切注意天氣對它們的影響;要在可能出現螨蟲蟲害時及時防治;要在收獲時節小心翼翼,一點點手工把蜜從蜂箱割下,避免傷到小生命,同時要留些許蜜讓它們過冬。
蜜蜂滿山采來,蜂蜜一年一割。曾二姐拿來釀于山林的小果子。新鮮時被壓開過的果子,塞滿罐子,二者之間的縫隙被蜂蜜浸沒?!班l間特色美食家”的曾二姐還會烘上一筐自己種的小洋芋。帶著些許草木灰、冒著熱氣的洋芋是她招待好友的主力,“把洋芋皮扒開,記得蘸點蜂蜜,還有蜂蜜核桃也是自己做的?!贝笊嚼锏暮颂?,去殼炒熟,裹上蜂蜜,香脆脆裹上甜滋滋,便是關壩村“甜蜜事業”的生動注解之一。
關壩村集體蜂場
蜂場邊上有個小院,院子里有棵大麗花,嫣紅飽滿,花瓣碩大。有一朵倚著石頭開,生命熱烈磅礴肉眼可見,一如曾二姐能量飽滿、手腳利落地行走于山林間。大麗花旁還有一叢藿香,開著一串串紫色小花,總容易被大家誤認成薰衣草,二姐會人不在聲先到地糾正,“這個是藿香,也是中草藥?!?/p>
其實,曾二姐和關壩溝的故事還有隱藏的副本,“十幾年前,不養蜂也不是巡護員,收入就靠翻山采藥。采藥十幾年,溝里植物好多都認得。這里太熟悉了,一年進溝出溝很多次?!?/p>
曾二姐六十多年來的工作、生活、愛好和過往,一股腦兒糅進了這塊地方。院子里的小矮木桌、日夜不止的山泉水、四季變化的樹木組成了她的記憶。
巡護隊成員學習使用紅外相機(圖/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后來,此處建起保護小區,曾二姐憑借對地形的熟悉度,成為關壩溝流域自然保護小區巡護隊的一員。隊里姐妹仨,結伴巡護關壩溝保護區十多個年頭。更多村民也逐漸承擔起關壩溝重要的保護工作,見證了關壩溝退耕還林,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成為越來越多野生動物的家園。
這是村民在關壩與熊貓為鄰的幸福生活的一個切口。不難窺見,自然以其水土,平等養育著這片土地上的生命。
第二部分:萬物生機 和美共建
關壩村是幾個保護區之間的重要廊道,也是平武縣木皮藏族鄉場鎮六百余人的水源地,過去這里的村民傳統上善獵,有些人家飼養有牲畜,對水源有影響。(資料來源:《善治-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可能》.文/呂植.刊載于《人與生物圈》期刊2018年第5期)
為共同解決盜獵嚴重的問題,2017-2018年,由關壩保護小區、老河溝公益保護地、新驛協議保護地三個區域,共同組織開展了第一次火溪河流域聯合反盜獵行動;2019-2021年、2023年關壩村與和平村、金豐村、唐家河保護區、白水江保護區等10家單位、9個自然保護地涉及四十余人,組織開展了大熊貓國家公園聯合巡護。(資料來源: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聯合反盜獵活動(圖/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此外,“為解決放牧、飼養牲畜影響水源,我們在幫助村民發展社區治理的同時,引導大家養蜂?!痹陉P壩村一線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何海燕介紹道,“發展本村原有的中華蜜蜂養殖事業,幫助村民獲得經濟收益,還可以動態監測山林生態?!?/p>
曾二姐經營蜂場,擔任巡護員,還參與村里自然教育活動的工作。嬢嬢們發現,生活在這里,與熊貓為鄰,還有另一種可能性。
《平武故事:與熊貓為鄰》由張曉川、陳艾、馮杰等在平武觀察、研究和工作時根據實際經歷撰述成文。書中記錄了關壩村是如何從養蜂開始,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外界力量的幫助下,發揮社區力量,在保護的同時打開新的可能性。
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平武有野生大熊貓335只,占全省數量的四分之一,棲息地面積為288322公頃。大熊貓的數量、密度和棲息地面積,平武均為全省第一。
大熊貓國家公園不僅是野生大熊貓保護研究專家、學者重點關注的地理坐標,近些年來,也開始獲得諸多企業的支持。
11月1日當天,由廣汽豐田與中國綠化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主辦,多位環保領域專家學者參與,以“萬物生機,和美共建”為主題的分享會在成都重磅展開。
“萬物生機 和美共建”環保分享會
會上的壓軸環節,為讓工作的開展擁有更多科學工具,也讓社會公眾找到更多可及渠道參與其中,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廣汽豐田、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中國綠化基金會等四方代表共同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自然圖鑒》編著工作的正式啟動揭幕。張處長表達了對該圖鑒的期待,“我們感受到廣汽豐田企業人的公益責任感。這本書只是一個開始,希望通過這本書讓大家有更多途徑了解大熊貓國家公園,手頭有一個指南。我們也希望下一步通過互聯網,把這些書通過電子方式讓更多人便捷使用?!?/p>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自然圖鑒正式啟動
森林保護、生態治理遠非一時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達成。在森林保護領域已經探索7年之久的廣汽豐田也深知這一點,故邀請各方專家,共話多重效益森林保護。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植物學博士顧壘以《橫斷山區賞花之旅》傳遞自然之美時也提到,“它們用很長的時間積累養分開一次花,一旦被破壞后恢復很艱難?!敝袊茖W院山地所研究員張遠彬則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指出,“入侵物種,生態保護的劊子手。好看的動植物,也會暗藏殺機?!?/p>
嘉賓圓桌暢談“多重效益森林保護與自然觀察”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周嘉鼎給出“和美共建”的落地性解讀,“森林周邊的居民,是保護森林的主力,有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睔庀箢I域知名科普博主卞赟“親眼見證了十年之間青海湖在自然保護下的積極變化有多么震撼人心”。
長期扎根一線的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諾鄧管護站站長趙江飛則立足保護,講述護林員生活的不易。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志松道出“巡護途中受傷都是家常便飯”。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科研教育處處長張黎明認為,“智慧化、系統化管理,周邊居民積極加入”是當今因地制宜、探索保護的可取之道。
第三部分:與森林同行的七年
自然保護從森林里來,復歸森林中去。廣汽豐田將“萬物生機,和美共建”的聲音從城市建筑內帶到野外,帶領自然觀察團來到300公里外的平武關壩村,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現場實地探訪。觀察團在巡山路的秋色里,探索“以社區為主體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走進關壩村,了解人文與生態保護
助力守護村民和大熊貓像友鄰一樣生活的想法不是突然產生的。首次進入大熊貓國家公園之前,廣汽豐田已經在公益環保領域行路多年。
自2017年5月起,廣汽豐田攜手中國綠化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多方合作伙伴,在云南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持續開展多重效益森林保護與恢復項目。2020年,項目拓展至云南香格里拉那仁、普洱孟連社區保護地、藏東南墨脫地區和關壩社區保護地,與當地巡護員共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2021年,該項目入選CBD COP15生物多樣性大會“生物多樣性全球100+案例”。
火燒跡地五年前后對比,森林恢復成效明顯
其中,項目在云龍天池多重效益森林保護與恢復中種植苗木17.33萬株,示范性恢復1000畝植被,固定CO2約362.4噸。與此同時,周邊社區也同步啟動,開發生態產品,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在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展開生物多樣性調查,設置紅外相機,實時監測并開展社區保護行動,保護當地珍稀瀕危的動植物。
對一家企業而言,做這樣一件事,并非易事,需要專門的人和一線專業機構建立長久溝通,找到發揮自身優勢的切口?!安皇菫榱丝雌饋憝h保才去做環保,而是真的要追求社會效益?!睆V汽豐田環保公益項目負責人劉熠兩年前與南方周末談及有關環保話題時就提到。
兩年后,劉熠用腳步回應了他曾經說過的這句話。在關壩溝里的巡護路上,劉熠走在自然觀察團的前面,和領隊的巡護員一道前行。他的巡護速度映照著兩年前在訪談中說的,“一年要去(項目保護區所在地)6-7次,每次待4-6天,每個山頭我基本上都到過?!?/p>
時間飛逝,云龍保護區曾被一場山火燒毀的山林已逐漸重新覆蓋植被,等待更多小動物棲息。而從劉熠依然用雙腳行走大地、翻越山峰的身影中,不難窺見,廣汽豐田公益的環保腳步亦不曾停下,從云南一路走到四川關壩,從滇金絲猴的家園來到野生大熊貓多年的棲息地,承擔新的守護責任,繪就新的環保路徑。地理坐標在變,但廣汽豐田公益的環保初衷始終如一。
一路青山,生機森林。青山在野,保護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