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羽黑讀《巢云樓詩鈔》丨當代人如何寫好舊體詩??
讀罷《巢云樓詩鈔》,我有一個強烈的印象:作者是一位“文藝復興人”,多才多藝,具有澎湃的創造才力和欲望。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復旦大學中文系汪涌豪教授和他的《巢云樓詩鈔》(團結出版社,2023)。
當代人對舊體詩的態度,經常偏向兩個極端。一些人太高看舊體詩,另一些人則把舊體詩看得太輕易了。先說前者。舊體詩的確稱得上中國文學王冠上的明珠,但那是就其優秀作品而言,并不是說它的技術有多難掌握。李白、杜甫用舊體寫作,我也用舊體寫作,只能說明我們用的是同一種文體。我有一個朋友,和姚明上的是同一個小學,但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姚明——我認為這是一種常識??上г谠娫~界,并不是人人都具備這一常識。有人把會寫舊體詩當成一種身份的象征,捧著一些基本規則,視為不傳之秘,橫說豎說,一輩子引以為傲,總讓我想起把失事飛機的輪胎當神供起來的土著人。其實,作為一門技藝,舊體詩的門檻不高,平仄、對仗等基本規則,兩天便能掌握。
重點說說后者。我見過不少研究古典文學的教授喜歡寫舊體詩,而且頗以能詩自傲,但讀罷其中大多數人的作品,都讓人深感遺憾。問題出在哪里?雖然現在有很多人指責學界水平不高,但公正地說,這些教授的學問都不差。他們鉆研過大量文獻,寫過很多好論文,對古典文學的技藝也能如數家珍,有些人的文字甚至很好。我記得其中一位,學術散文寫得文采斐然、妙見迭出,讓我讀得欲罷不能,直到他一本正經、得意洋洋地曬出自己的打油詩。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恐怕還是在審美上。審美是“默會”的,無法用知識堆量,就詩歌來說,培養審美的唯一途徑是看最好的作品,體會其中的美妙——用一句過時的流行語,就是“把味蕾打開”。有審美力,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寫出好詩——藝術總是需要天分的——但至少能讓人有自知之明。對他們來說,如果詩很差,就不會拿出來,而能夠示人的自然都是水準之上的作品。近年我看到一些過于高看舊體文學的言論,認為現代學術體系中的古典文學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