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性行為進化的邏輯
同性性行為的進化很可能就是一種適應大自然的行為。同性性行為在很多物種中都有,在靈長類中尤其普遍,這種行為有可能是一種趨同適應,有助于維持社會關系并減少同性間的沖突。
責任編輯:朱力遠
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因不能直接產生后代,長期以來被視為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悖論。因為按照一般理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界中,同性性行為耗費寶貴的能量和時間卻不能繁育后代,這樣的行為本應在進化中被淘汰,但現實是同性性行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不乏存在。
科學家已在超過1500種動物中發現了同性性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受性別影響,既可能發生在兩個雄性之間也可能發生在兩個雌性之間,既會出現在人工繁育的環境里,也會出現在野外,并非極端環境所迫之下的偶然行為。這也為科學家如何理解其進化邏輯提出了一個難題。
2023年10月,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種系分析大量哺乳動物的同性性行為信息,嘗試驗證了一些相關解釋性的假設。他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表明,同性性行為的進化很可能就是一種適應大自然的行為。
維持同性社會關系
“同性性行為發生在許多哺乳動物物種中,包括我們的親緣動物大型類人猿。相較于將其歸為適應不良或異常的行為,我們的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的這種性行為是一種趨同適應,有助于維持社會關系并減少同性間的沖突?!?最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同時在西班牙干旱區實驗站功能和進化生態學部和格拉納達大學任教授的何塞·戈麥斯(José M. Gómez)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同性性行為雖然在很多物種中都有出現,但在靈長類中尤其普遍,這可能正是因為靈長類動物比其他許多哺乳動物群體更具社會性。
從數據上來看,研究共在260多種哺乳動物中發現同性性行為,在超過八成的案例中,其表現形式為爬背或者生殖器的接觸,還有不到30%的物種甚至會通過求愛或配對等形式來表現同性性行為。從年齡上來看,同性性行為主要發生在成年期的哺乳動物中,只在10種動物中發現幼齡同性性行為。從環境上來看,超過八成的樣本中同性性行為發生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