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寶川:AIoT 開創腫瘤篩查新模式 | 2023科創大會

11月16日,第三屆南方周末科創大會在北京舉辦,匯集政府、企業、學界代表共同探討行業熱點與趨勢,思考并觀察中國科創的未來發展。大會現場,蘭丁智能醫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龐寶川以《AIoT 開創腫瘤篩查新模式》為題進行科創實踐分享。

本文將主題演講輯錄如下,有部分刪節。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云診斷模式解決醫療診斷痛點的實踐案例。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口數量巨大,腫瘤篩查數量也非常大,如果算上體檢,一年有幾億人需要腫瘤篩查,僅宮頸癌就有2-3億人需要篩查。

但實際上我們的醫療資源不足且不均衡,大量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三甲醫院?,F在大量的篩查都是由第三方機構來做,技術人員缺乏專業定期培訓,水平有限,質量很難把控。

如何進行智能分流,實現醫療資源高效利用,是中國大型腫瘤篩查項目的發展重點。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首先利用物聯網技術對顯微鏡進行改造,讓顯微鏡代替醫生到更多的地方進行數據采集傳輸的工作。數據上傳到云平臺由人工智能對樣本進行初篩分析,排除大量正常樣本后,留下可疑樣本由病理醫生在云平臺進行診斷和出具報告。

由此,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就形成了云診斷模式,能夠讓優質的醫療資源實現更高效利用,更好地為更多人的健康提供服務。

云診斷如何實現效率和準確性提升

要實現云診斷模式,首先要實現顯微鏡的物聯網化。

傳統模式下,光學顯微鏡在哪里,醫生和樣本就要在哪個地方。安裝上攝像頭以及5G模塊后,即可成為物聯網的智能顯微鏡,它可以到達以往三甲醫院醫生沒有精力去的地方,如基層醫院、社區衛生院、體檢機構等。

構成云診斷模式的另一個基礎是AI。

所有的樣本上傳到云平臺之后,首先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處理,挑選可疑樣本,可以排除40%沒有可疑細胞的樣本,然后由技術員進行復核,這兩步可以排出近90%的樣本,剩下只有約13%的樣本需要病理醫生進行診斷和出具報告,而且醫生可以隨時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完成。

人機協同的診斷模式,不僅提高效率,而且能夠提升準確性。傳統的一張玻片在顯微鏡下看少則5000個細胞,多則幾萬個細胞,醫生要在3—5分鐘看完,只能憑直覺判斷哪個地方可能有問題,無法細看全部細胞。

而人工智能可以對每一個細胞進行無差別的分析,會幫忙找到并標示出來可疑的細胞,大幅減輕醫生壓力,讓醫生能夠對疑似細胞做更仔細的檢查,使準確性得到極大提升。

腫瘤云診斷技術實踐與展望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William Kissick曾經提出傳播醫療服務的“不可能三角”——可及性、價格、質量三者是矛盾的,三者不可能都達到完美。

但利用云診斷的方法以后,在數據的積累下,模型可以不斷變得更加準確,實現了應用規模越大、價格越低,同時質量越來越高的結果。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面,蘭丁智能做了大量的應用,用這項技術已完成約1000萬例宮頸癌的篩查,在過程中標注了接近10億個細胞,積累了1.2 PB的數據,大量數據反過來又將促進人工智能行業和技術的進步。

世界衛生組織和柳葉刀雜志上發表了相關的文章,也證明了這個方法的有效性。中國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大規模的宮頸癌篩查,在全球范圍屬于首創。

腫瘤早期診斷,運籌于云端之上,復核于千里之外,這是我們的夢想。希望這項技術能夠再更多地方惠及更多人,為大眾的健康做出貢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