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式確權”到“偽忙碌”:形式主義為何總是趨向內卷
無論是“形式確權”也好,“偽忙碌”也罷,本身都是權力紊亂的一種表征。不管他表現得多么嚴肅和縝密,這種不以工作本身為目的的忙碌都不可能帶來相應的治理效能,反而會成為基層治理中的重要負面現象,影響治理效能的輸出,加重基層工作人員的負擔,引發低效能感、工作倦怠甚至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關于中小學教師非教學任務重的問題,引發持續熱議。
對教育領域較為熟悉的新浪微博大V“胖虎鯨”發起的討論顯示:中小學教師在本職教學工作之外額外承擔的“任務”,從范圍上可謂五花八門,包括但不限于打掃衛生、統計數據、參加會議(非教學)。當然,最多的還是“準備”和“迎接”各種各樣的審核和檢查。而從分類上來看,這些“任務”又細如牛毛,從管轄層級上看來,既有省里、市里的,也有區里甚至街道的,從管轄部門來看,既有教育主管部門的,也有其他管理部門的,甚至還有“八竿子打不著一撇”的部門的。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五花八門又細如牛毛的“任務”,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行政管理中,形式主義的總是自然而然地趨向內卷,從上到下的縱向內卷表現為“層層加碼”的督查壓力,即下級總是自動趨向“變本加厲”完成“任務”,而管理層級越接近基層,這種“變本加厲”就越嚴重。而橫向內卷則表現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