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罰沒金額145億,近七成罰金來自第三方支付丨金融合規榜
人總行和金監總局發出的罰單金額最大,超62.5億元。而從派出機構來看,上述兩家機構的廣東派出機構罰單金額遙居31個省市之首,達37.17億元。
在受罰的1105家機構中,銀行受罰數量最多,保險次之。
非銀保類金融機構被罰數量只有15家,但受罰金額卻高達98.2億元,遠超銀行業和保險業。其中12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罰金額達到97.7億元,占所有機構罰沒金額的67.53%。
責任編輯:豐雨
2023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行業成為金融業行政罰沒金額最高的領域。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根據“牧羊犬——中國金融業合規云平臺”(下稱“牧羊犬平臺”)統計分析發現,2023年第三季度,1105家機構和2881名個人合計被罰145.31億元,其中第三方支付行業受罰金融約占七成。但受罰機構數量則是銀行業居首,其中農商行更是重災區。
廣東派出機構罰單金額遙居各省市之首
“牧羊犬平臺”現已對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及兩者派出機構公開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進行實時收錄,并同步進行人工校驗,完整度和精準度達100%。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對“牧羊犬平臺”數據挖掘分析發現,2023年7-9月,上述機構共發布3203條處罰信息,1105家機構和2881名個人被罰;罰金合計145.31億元,53人被終身禁業。
哪個監管機構發出的罰單金額最大?
據統計,人總行和金監總局發出的罰單金額最大,超62.5億元。而從派出機構來看,上述兩家機構的廣東派出機構罰單金額遙居31個省市之首,達37.17億元;山東和河南派出機構的罰單金額則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別為0.54億元和0.53億元。
山東受罰金融機構數量最多
哪個地區受罰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牧羊犬平臺”顯示,從地域來看,人行和金監總局兩家機構的山東派出機構轄內受罰金融機構數量位列榜首,且遠超第二名山西省。
金融機構受罰金額榜前兩名與“2023年三季度罰單金額總榜”一致,均為人總行和金監總局及兩者的廣東派出機構,受罰金額遠高于其它派出機構。
分行業來看,銀行業機構罰單數量前三名分別為山東省、江西省和河南省。但貴州銀行業機構受罰金額則位列各省市之首。
對于保險業而言,山東省派出機構的機構罰單數量和機構罰單金額均位居榜首。
第三方支付罰金最高
在所有受罰的金融機構中,哪個領域的機構最多?
統計發現,在受罰的1105家機構中,銀行和保險分別為647家和366家,分別被罰5.85億元和0.78億元。在數量構成上,和《半年罰沒金額14億,三家銀行“包攬”前三丨金融合規榜》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數據一致,依然是銀行最多,保險次之。
但三季度各領域受罰金額較上半年有較大差異。第三季度,雖然非銀保類金融機構被罰數量只有15家,但受罰金額卻高達98.2億元,遠超銀行業和保險業。
在15家受罰的非銀保類金融機構中,12家為第三方支付公司。12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罰金額達到97.7億元,占所有機構罰沒金額的67.53%。值得關注的是,在第三季度十大罰單中,四個罰單與違反支付賬戶管理規定有關。由此可見,支付領域是第三季度罰單集中區。
第三方支付領域天價罰金的背后則是“螞蟻系”和“騰訊系”兩大平臺集體受罰?!澳裂蛉脚_”顯示,第三季度十大罰單和個人十大罰單中,“螞蟻系”和“騰訊系”旗下企業及支付業務負責人或部門經理均榜上有名。
農商行被罰機構數量最多
在罰單數量最大的銀行業中,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及分支機構共192家,罰金近2.38億元,占銀行業被罰金額的40.6%;農商行、城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民營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共435家,合計罰金3.27億元,占銀行業被罰金額55.94%。
其中,農商行被罰數量和被罰金額均超過了國有行,成為第三季度的突出現象?!澳裂蛉脚_”顯示,領取罰單的農商行高達206家,合計罰單金額高達1.4億元,高于國有行的119家和9754萬元。而在《半年罰沒金額14億,三家銀行“包攬”前三丨金融合規榜》中,農商行被罰機構數量及受罰金額均逼近國有行。這說明農商行的合規程度一直處在較低水平,違規情況有增長趨勢。
若以單個銀行受罰金額而言,股份制銀行和國有行仍然包攬了前三名。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和郵儲銀行位居前三。在三家銀行中,除民生銀行因貸款違規被罰外,其他兩家銀行的罰單均涉及“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
根據“牧羊犬平臺”統計,第三季度涉及“違規使用身份信息”或“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的銀行處罰信息數量共164條,合計罰沒金額達1.42億元,占三季度銀行機構罰沒金額的24.3%。而貸款違規問題數量則達325條,合計罰沒金額為2.8億元,占了三季度銀行機構罰沒金額的47.9%。這說明這兩大問題較為突出。
財險機構被罰數量在保險業仍然最多
較之銀行業,保險業被罰金額和被罰數量則更低。
2023年第三季度保險業的被罰情況與《半年罰沒金額14億,三家銀行“包攬”前三丨金融合規榜》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保險業被罰情況相似。無論是綜合性保險集團,還是其他保險公司,財產保險機構被罰數量最多且被罰金額最大。被處罰的綜合性保險集團旗下財產保險公司共113家,罰款金額總額達3246.3萬元;被處罰的其他財產保險公司共65家,罰款金額為1804萬元。人壽保險業務緊隨其后。綜合性保險集團的人壽保險公司被罰數量為88家,罰款金額為1096.8萬元。
較之《半年罰沒金額14億,三家銀行“包攬”前三丨金融合規榜》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保險公司受罰金額榜單,中國人保和中國人壽依然位于榜單前三,而中國平安則位于榜單第六名。雖然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的業務規模和機構數量均較大,但中國平安受罰金額則遠低于前兩者的受罰金額。由此可見,第三季度,中國平安合規程度較之上半年有所好轉。
根據“牧羊犬平臺”數據統計,2023年三季度,在384條保險公司處罰信息中,有涉及提供虛假資料的處罰信息共199條,合計罰金5213.75萬元,占所有保險公司罰金總額的66.66%。
不碰紅線、不踩底線
綜上可見,第三季度金融銀行違規情況主要集中于支付領域、貸款業務和虛構文件三個領域。后兩者既是《半年罰沒金額14億,三家銀行“包攬”前三丨金融合規榜》提及的2023年上半年度重點違規領域,也是銀行業和保險業的“老問題”。各金融機構亟需根治“老毛病”。
第三方支付行業突顯的問題則與線上支付業務迅猛發展和平臺企業金融創新有關。線上第三方支付在為人們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鉆空子洗錢”的通道。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建議,各金融機構和平臺企業在開展金融業務時,既要考慮創新性和普惠性,也要時刻關注監管政策,不碰紅線、不踩底線。
(本文所有制圖:馮慶超)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