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向峰而行——華夏文明高峰回溯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提出,要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在中華文化之中,“文明”一詞首次出現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拔拿鳌睂嶋H上就是“文明以止”的簡稱,而“止”,則指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所達到的程度或最高峰。
用文明的力量使人達到至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人文精神。中華文明對外交往所秉持的初心,也借鑒了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古絲綢之路精神,促進不同文明互學互鑒、平等交流,不斷推動人類文明變得和諧多元,開啟新的境界。
浩瀚的時間長河,華夏文明綿延不絕?;仡欀袊迩隁v史,華夏文明正是憑借自己獨特的人文精神和意志品格,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和突破,從一座高峰走向另一座高峰。
云南省玉溪市紅塔集團工業旅游園區。 圖|視覺中國
絲路盛世
在天山與昆侖山腳下,581國道上車流不息,無數滿載各類物資的車輛日夜不停地往來穿梭。這條其貌不揚的國道,卻是鏈接中國與世界的陸路大通道之一。
由此往東,國道在喀什地區并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一路穿過茫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狹長的河西走廊,可以抵達中國內腹地區。往西出伊爾克什坦國門后,經吉爾吉斯斯坦進入富饒的費爾干納盆地,再往前就是南亞、西亞和歐洲。
這條路還有另一個聞名遐邇的名字——古絲綢之路。兩千多年前,張騫正是經過這里,先后兩次往來于長安和大月氏、大宛、康居等西域國家之間,開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探索經略,也促進了東西方世界的交流交往。
絲綢之路的開通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奮發圖強、開拓進取的縮影。西漢開國之初,匈奴雄踞北方,直接威脅國都長安。意氣風發的漢高祖親率大軍與匈奴決戰,卻被圍困于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最后靠重金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身。此役之后,漢朝深知憑借自身實力暫時無法抗衡匈奴,只能靠和親納貢勉力維持和平局面。
由此歷經文景兩朝,直到漢武帝時期,正式拉開與匈奴爭霸的大幕——這幾乎與絲綢之路的開通過程相吻合。憑借張騫從西域帶回的信息,漢王朝對匈奴的虛實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加上數年準備,漢匈軍力對比已經發生變化。在短短數年間,漢軍先后發動漠南、河西、漠北之戰,不斷將匈奴勢力向更遠地方驅逐,漠南從此再無匈奴王庭。
在此期間,漢王朝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先后沿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實現了“斷匈奴之右臂,張中國之臂掖”的戰略意圖。后來又設置西域都護管轄整個西域地區,將漢朝威勢遠播到中央亞細亞以及更西地區的各個國家,自身視野也前所未有地打開。
相比此前匈奴人的橫征暴斂,漢王朝在西域的政策溫和而開明,主要是保護正常的交通貿易安全,并不直接從當地征稅以獲取經濟利益,也不過多干預當地政治生活,因此深得人心。在中原王朝強有力的保護下,西域諸國自由往來,絲綢古道駝鈴不息,《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東西方世界首次開始大規模交流交往,也開啟了中華文明全新境界和新的高峰。
沙漠中的駱駝隊。圖 | 視覺中國
絲綢之路開通后,不但帶來巨大財富,還為長安清除了來自西、北兩個方向的軍事威脅,中原王朝得以集中力量發展生產,這也為隨后的孝宣中興乃至再后來的明章之治奠定了基礎。更值得紀念的是,這條道路上留下無數經典故事,比如冠軍侯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破胡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班定遠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都成為一個文明高峰的獨特印記。
1969年,位于甘肅省武威市的東漢張掖軍事長官張江與其妻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奔馬造型的東漢青銅器,造型靈動,栩栩如生,蜚聲海內外,坊間稱為“馬踏飛燕”。后來,國家旅游局將其命名為“馬超龍雀”,并作為中國旅游業的圖形標志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馬超龍雀”取自張衡《東京賦》中的“天馬半漢,龍雀蟠蜿”,蘊含著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意。這不僅是一個行業,更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向峰而行精神品質的象征。
大唐氣象
漢代的絲路盛世,是華夏文明眾多高峰之一,可謂盛況空前。直到六百多年后,唐王朝重新沿著絲綢之路開拓向前,實現了對前人的超越。
兩漢以后,中原地區陷入漫長紛爭,王朝無暇西顧,絲綢之路暫時趨于衰落。唐太宗時期,名將侯君集率軍出河西走廊,越千里朔漠,重開西域。并經過數代人的經營,通過絲綢之路將中原王朝的影響力提升到另一個高峰。
從輻射范圍來看,兩漢時期的絲綢之路,主要沿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分布,也就是常說的絲綢之路南北兩道,因此兩漢均設西域都護于天山南麓。唐代在此基礎上,沿天山北麓開辟了絲綢之路新北道,約為從伊吾(今哈密),經庭州(吉木薩爾)、伊寧到碎葉(約在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一線。一說大唐詩仙李白,就誕生在新北道的沿線碎葉城,而后隨家人內遷入蜀,成為一段絲路上人民遷居的故事。
由此,唐王朝除了承襲漢制在西域故地設立安西都護,又在天山北麓增設北庭都護,以確保絲綢之路新北道的安全。史料記載,唐王朝力量鼎盛時期,“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余里”,從長安到碎葉,唐廷詔令暢通無阻——達到歷代中原王朝西部疆域影響力的又一巔峰。
從治理方式來看,漢之經營西域,初期以“厚賂”為主,后來設立西域都護代表中央管理西域,建立起相對完備的治理機構。但西域都護的主要職責是確保西域諸國與中央的聯系,并未主動深入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這從當時發生在龜茲國的一件事情中就能看出。
據《漢書·西域傳下》記載,龜茲王絳賓迎娶解憂公主與烏孫昆彌的長女弟史為妻,之后到長安朝覲,為中原文化所折服?;氐烬斊澓?,他大力興漢俗、學漢禮,仿照長安建造漢式宮殿,龜茲國內興起一股“漢文化熱”。但絳賓此舉引起西域其他國家的嘲笑,他們認為龜茲學習漢文化不倫不類,譏之為“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梢姳藭r龜茲國的“漢文化熱”,更多是靠自上而下的推動,而非來自民間日常交流。
唐王朝對西域的經營相對更加全面,雖然采取同樣相對寬松的羈縻政策,但當時的唐王朝從隋末諸雄混戰中殺出重圍,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文化措施,都又上升了一個階段。
強大的軍事力量,可以確保邊疆安寧,被譽為“帝國雙璧”的高仙芝、封常清常駐西域,守護邊境無虞。成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則吸引鄰國仰慕、萬邦來朝,各國紛紛遣使入唐學習,這些“遣唐使”再將所學內容帶回本國,逐漸形成覆蓋東亞、東南亞和西域的“唐文化圈”,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最高峰之一。
回顧唐王朝對外經略過程,與漢初所面臨的形勢有諸多相似之處。隋唐之際,亞洲大陸最強大的勢力是突厥汗國,其疆域最盛時“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隋唐都不得不北面稱臣。
最為人熟知的當屬公元626年的渭水之盟,當時長安剛剛經歷玄武門之變,太宗皇帝登基不到20天,突厥頡利可汗親率大軍逼近長安。危急時刻,唐太宗設疑兵之計,在渭水河畔隔岸與頡利可汗結下盟約,才化險為夷。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唐王朝勵精圖治,在渭水之盟僅僅三年后就消除了來自東突厥的威脅,又以極度包容的胸襟,籠絡了包括關隴集團、山東門閥、江南士族等在內的群體,迅速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實現全方位超越,將中華文化的境界內涵和傳播力、影響力提升到新高度,終于攀登上另一座新的高峰——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所謂“北方盡納款,獻壽天可汗”“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萬邦來朝、河清海晏、汔可小康,這正是古代中國關于盛世高峰最理想的模樣。
陜西省西安市大唐不夜城。 圖 | 視覺中國
從陸到海
公元1405年7月11日,江蘇太倉。
一支規模浩大的船隊駛出劉家港,向著碧藍的海洋進發。負責率領整個船隊的青年太監鄭和不會想到,在接下來長達28年的時間里,他還將帶領船隊開展六次類似遠航,足跡遍布東南亞、南亞、東非和紅海沿岸。
鄭和七下西洋是一次“空前”壯舉,不但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參與船只和海員最多的海上航行,開啟了中國人的“大航海時代”,還較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早了近一個世紀。
不同于地理大發現后隨之而來的大肆殖民掠奪,鄭和下西洋是一次文明平等的交流交往。他的船隊一面向沿途各國宣揚明朝國威,一面與各國在平等自愿原則下開展貿易,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帶到當地,換回香料、寶石等物品。
鄭和還大力宣揚并貫徹和平外交理念。當時,滿剌加屬暹羅屬地,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途經這里,奉成祖命給當地酋長賞賜,豎碑并建立滿剌加國,使其得以擺脫外族侵擾。經過不懈努力,在船隊所到之處建立起新的國際秩序: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鄭和下西洋以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為時代背景,其另一層意義在于,將中國自古就有的海上絲綢之路推向新的高峰,極大促進了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交往。
相比之下,由于中亞地區的戰亂紛爭,曾經煊赫一時的絲綢之路陷入沉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南方絲綢之路”在南中國崛起。這條縱貫川滇兩地,輻射陜、甘、貴、青、藏諸地,經緬甸、印度通往東南亞、西亞以及歐洲的國際通道,與海上絲綢之路遙相呼應,共同成為當時中國對外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
南方絲綢之路有眾多分支,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茶馬古道。茶馬古道以運輸茶葉和馬匹為主,同時還有另外一種特殊物資——煙葉。這是因為,它途經的云南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煙草生長,所產出的煙葉品質優良,與茶葉一道深受往來馬幫和沿途商賈歡迎。
這便不得不提到素有“煙葉之鄉”之稱的玉溪,玉溪因其境內有水而得名,取其清流如玉之意。這里盛產優質煙葉,又地處茶馬古道滇藏道必經之地,境內至今還保留有“馬踏石穿”等遺跡,有著悠久的煙葉生產、貿易歷史。
在鄭和七下西洋之后,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因為閉關鎖國、戰亂紛爭、外族入侵等影響,先后中斷或衰敗,中華文明的發展也陷入了低谷。
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與相關地區和國家的全方位合作,將兩大沉寂已久的陸、海通道再次喚醒。
經過十年發展,“一帶一路”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其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期間,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齊聚中國北京,共商發展大計,被譽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國首倡、中國主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外交活動,可謂又一座文明高峰的標志。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超越自我、向峰而行的攀登精神,爭做強國征途的“攀登者”,為民族復興偉業不懈奮斗。
參考書目
1.薛宗正 《西域史匯考》 蘭州大學出版社
2.石云濤《絲路烽煙》 商務印書館
3.【日】澤田動《古代游牧國家的興亡——匈奴》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4.【加】王貞平《多極亞洲中的唐朝》 上海文化出版社
5.《“一帶一路”白皮書》 中國國家地理
6.李貴平《歷史光影里的茶馬古道》 中國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