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財富大戲 誰導演?誰主演?誰埋單?
中、美兩國CPI的權重有非常大的差異(上圖為美國,下圖為中國)
中國人財富的增加在最近幾年呈加速度的趨勢。在2006年,270億是中國最富有的人的身家,這個數字在2007只能排到第16名。
不光富豪是這樣,普通中國人擁有的財富在2007年也在迅速地增加。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分享到了這種增加,對于那些既沒有買房,又沒有炒股,而選擇了把積蓄存在銀行的人來說,2007年是一個糟糕的年份:這一年的通貨膨脹使得他們的財富實際上縮水了。
是誰在背后導演了2007年財富的喜劇或悲劇呢?
主導演是美元
有點匪夷所思的是,2007年發生在中國的這場財富大戲,主導演竟然是我們從海外引進的美元。
用一種漫畫式的描述,中美的關系是這樣的:中國向美國大量供應廉價的日用品——在美國的沃爾瑪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從服裝到家具,想找一個沒貼著MADE IN CHINA的商品,都不是很容易——作為回報,美國大量地向中國供應美鈔。
2003年的時候,中國的外匯儲備剛過3000億美元,而到了2007年9月 (這是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的數據),這個數字奇跡般地變成了1.43萬億美元,4年時間增加400%。估計當下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5萬億了,其中應該有大約1萬億是美元。
2006年3月,美聯儲最后一次公布美元廣義貨幣為10萬億。如果其后美國沒有超常規地大量發行美元的話,那么中國一國竟然拿了美元總供應量的10%。
依照我們現在的外匯制度,這些美元以及其他外匯進入中國,都要按官方匯率變成相應的人民幣再跑到市場流通。依照最新的匯率,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應大約11萬億元人民幣,而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廣義貨幣供應量為39.4萬億(2007年10月的數據)。也就是說,在中國跑的人民幣中,每4塊錢中就有超過1.1元是由外匯儲備帶來的 。
當然了,央行也沒閑著,他們使出了渾身解數,又是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又是發行特別國債(更為簡單的加息不怎么敢用,因為怕給人民幣升值帶來新的壓力),目的很簡單,央行要讓一部分人民幣暫時不在市場中流通,這樣就在效果上對沖掉由于外匯儲備而增加的那部分人民幣,從而降低物價上漲的可能性。
從央行公布的人民幣貨幣增速來看,不管是M0,還是M1或M2,并沒有異常地高過GDP的增速。按說,這表明,由于外匯儲備而帶來的人民幣基本上被對沖掉了,那么為什么中國還會出現大幅度的資產升值與通貨膨脹的壓力呢?
原因可能在于,雖然貨幣的流通被對沖掉了,但是,貨幣所對應的財富并沒有消失。隨著財富的增加,調整財富結構的可能行就增大,當這種調整朝著同一個方向進行的時候,就會引起共振。
最具說服力的是定期存款的數據。從2002年到2007年,它總體上以每年12個百分點的增速在增加,到了2007年,突然變成負增加了。
那些消失的定期存款涌到哪里,就會帶來哪個領域的價格上漲。
現在我們知道,它們中的大部分流到了股市和樓市中,還有一部分流到了消費領域。
樓市和股市是主角
一場大戲,光有導演還不成,還得有“角兒”。在2007年的這場財富大戲中,樓市和股市是主角。
首先,對于普通人來說,除了銀行儲蓄,還能保存財富的方式不是買樓,就是買股了。買幾兩金子擱家里總不是個事吧?花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買個字畫古董什么的,也不是常人的投資之道。
房子可以住,也可以租;股票能分紅。這些都遠較別的投資來得實在一點;還有一點,就是它們都有成熟的市場,流動性好。
這樣,當眾多資金從銀行流入樓市和股市的時候,它們就當仁不讓地當上了2007年財富的主角。
至于它們是如何流入消費領域,引起通貨膨脹的,說起來則比較復雜。
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我看來,可能是由于房價大幅度上漲,帶動按揭以及房租的提供,并進而引發人們生活成本的普遍提高。
雖然沒有足夠的統計調查做支撐,但是我不認為豬肉以及糧食價格的上漲對通貨膨脹的貢獻要超過房價的因素。官方公布的CPI指數中,食品的權重過大,而房租的權重偏?。ㄖ袊斚碌腃PI,食品的權重為34%,而房租的權重僅為13%;而在美國,這兩項的權重分別為15%和42%。住自有房屋的人可以假想自己是以一個公允價格租賃自己的房子住的。雖然房價不計入CPI,但是房租價與房價是有正相關關系的。這樣算來,多數人用于住房的支出應該是所有支出中最大的,相應地,其在CPI中的權重也應該最高)。
除了房租與食品,醫療、教育、能源、原材料等因素都對物價的上漲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主要是由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帶來的(糧價上漲也有部分的國際因素),而能源和原材料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的上漲又與美元貶值有直接關系。
回過頭來,我們可以大致地說,中國的這一輪通貨膨脹是我們自己引進的:我們出口了商品,換回來了貨幣,引起國內貨幣供應增加,商品相應不足,雖經央行對多余貨幣對沖,但是,還是引發人們調整財富結構,先引發樓價上漲(各地樓市啟動時間不同,外資充沛的上海啟動較早,2002年就開始了)與股價上漲(2005年開始啟動),其中樓價上漲帶動房租或者其他樣式的住房費用上漲,最終傳遞到每一件商品,每一項服務中去,房價與其他因素一起作用,最終在2007年啟動了一輪通貨膨脹。
誰為財富盛宴埋單
粗略地估算,2007年的股市和樓市總共增加的市值在10萬億元這個數量級上,而全體中國人的定期存款也不過剛剛10萬億。這個十萬億元是五十多年辛辛苦苦攢下來的,而樓市和股市的這10萬億元好像是憑空蹦出來的。
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美國可能有(但它以犧牲美元信譽為代價),但輪不到咱們頭上。事實上,這十來萬億最終都要中國人自己來埋單。雖然埋單人和受益者未必是同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2007年的財富盛宴只是我們提前支取了未來的財富。
先說住房。前文提到,房價與房租價有正相關的關系。從理論上講,房價是未來房租的貼現值。從表面來看,房價上漲好像是買房人憑空增加了一筆財富(當然,在這個利益鏈條中,地產商以及擁有土地的地方政府才是這筆財富的最大受益者),但是,更高的價格意味著更高的按揭、更高的房租,這筆支出將在未來20年甚至30年里,一月一月地支出。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都說,自己只有一套房,漲得再多跟自己也沒關系的原因。是的,買入房子不做流通,漲也好,跌也好,只是個財務計算的問題,并不涉及實際利益的變化。當然,房子在不同主體之間買賣,就是一些人為另外一些人增加的財富埋單。不過,站在整個社會的立場上,靜態地看,無非是一些人賺的恰恰就是另外一些人賠的。當然,賺的是當下就賺了,賠的是未來若干年中慢慢賠。本來,價格上漲最主要的功能是傳遞供求信息,但是,在中國,由于土地供應的問題,這個信息的傳遞并無特別大的價值。
房價的全面上漲意味著全體中國人的生活成本在提高,這種提高將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通貨膨脹是一個表現,創業成本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可能將會是下一個表現。
房價是未來房租的貼現,股價則是企業未來贏利的貼現。不斷高攀的股價只是表明人們對上市公司的未來盈利表示樂觀?;蛘哒f,是人們預支了上市公司未來的收益。
跟樓市一樣,股價變動的最大功能在于傳遞供求信息,但是,在中國當下的股票管理體制下,這個功能也不大能發揮作用:股價高表明市場對這家公司信任,對此類公司有更大的需求,可是,不論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還是新公司的IPO,在中國都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所以,股價變化的好處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