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本是高山》陷爭議旋渦:“傳記片難拍”其實是個世界性難題丨快評
這并非中國電影獨有的現象,同樣的橋段在好萊塢電影中早就出現過,圍繞著“少數族裔”“LGBT群體”的“身份政治”早就纏繞美國文藝界多年,以至于每部電影都要耗費美國人大量精力討論“是不是給了特定身份的人足夠多戲份”“特定群體又是否被丑化”,弄到頭來好萊塢每次公布新片資訊,坊間都會調侃“主角的膚色早就定了”,同時送上搞笑的主角P圖。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根據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的點映引發了一波網絡罵戰。一些觀看了點映場的觀眾表示不滿,在網上指控這部電影“厭女”“抹黑張校長的信仰”;作為回應,編劇則在社媒以“你奶奶我生來就是高山”回懟,還以“平庸的溝壑!卑微的懦夫!”反嗆批評者,同樣引發罵戰與爭議。
雙方的爭議點大概集中在兩大部分。首先是劇情與真實的出入。批評者認為不少劇情均違背了真實歷史,比如“女生因為逛街早戀去網吧不讀書”“張校長強迫女生剪短發”“張校長形似神不似,像個雞娃虎媽”;其次則是有關“性別議題”,批評者認為“酗酒的是父親,而非電影中的母親”“張校長堅持辦學是因為信仰,而不是影片中的思念亡夫”,進而指控編劇與導演“厭女”“抹黑張校長的信仰”。
其實,《我本是高山》遇到的爭議,與傳記電影在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