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國家補貼”的幌子欺詐鄉下老人,何以屢屢得逞?
基本事實是有些商家打著“擴大內需”“享受國家科技產品下鄉補貼”的幌子對鄉下的無知老人進行欺詐。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我照例打開手機攝像頭,想看看父母都在干嘛,卻發現家里大門緊鎖,直到晚上電話父親才知,原來這幾天在鄰村有推銷商品的場子,十里八鄉的村民都去湊熱鬧了。
電話問了村里的幾位阿姨,我方才了解了一下相關情況:一周前,一堆操普通話的外地人選擇在村道邊的一塊開敞地兒,搭起棚子,有人專門把守,老人免費入場,里面擺了很多小板凳,開著大喇叭,年輕人在臺上宣講著某商品的功效,然后鼓動老人們購買。很顯然,這是一個產品推銷會,只是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推銷地點在村里,位于純正的農村地區;其二,推銷對象是老人,且是清一色的農村留守老人。
既然是推銷會,或商家做廣告,說不上有多違規,但細究起來,還是充滿了“套路”。
關于日常安排。據了解,這種推銷會一般會持續6-7天,前4-5天是有人講解相關知識,讓老人們信以為真。通用的伎倆之一是根據欲推銷產品的特性,對老人某方面的問題進行夸大性描述,譬如推銷凈水器,就說農村普遍適用的水質如何不好,對身體帶來何種傷害,目的是讓老人覺得如果不買他們的產品,后果會非常嚴重。
伎倆之二是在講解過程中頻繁使用一些科技手段,比如對水質進行現場檢測,用專用儀器、專業檢測方法、經由院士、科學家的論證等科技手段,讓村民們相信這是科學的,先進的,發達的。
伎倆之三是講解過程會有一撮人聯合“演出”,有外地人,也有當地人,或許還有在當地頗有威望的人,商家的假設是,你們可以不相信外地人,但當地人總該相信吧?其中大概率涉及商家對少數當地人通過金錢等方式進行收買。后1-2天則售賣商品。也即,存在一個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以理服人,先洗腦,收買人心,最后收割(錢財)的過程。
關于身份變化。前幾天,商家通過各種視頻、言說、表演等方式,目的是取得老人們的信任,這一過程中,商家變身很多角色,前幾天,他們是外地人,他們是科技下鄉講解員,他們是鄉村振興助力人,他們是熟稔與知曉老人心理的心理學家,他們是關心老人心身健康的健康守護人,他們是送溫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