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松林:突破基因組育種技術,推動海水魚育種進程

“運用基因技術可破解海水魚育種難題!”11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在2023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做專題講解。他講述了近年來,生物育種技術在海水魚育種方面的成果和最新進展,并指出運用基因技術破解海水魚育種難題。

陳松林院士專題講座

近十年來,陳松林帶領團隊建立了半滑舌鰨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體系,以此為依托,育成牙鲆“鲆優1號”“鲆優2號”和半滑舌鰨“鰨優1號”3個海水魚新品種;2014年,陳松林團隊首次對半滑舌鰨開展基因編輯研究并獲成功,開海水養殖魚類基因編輯之先河,由此推動了我國在各種海水養殖魚類中開展此類研究。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需要的動物蛋白質來源中,水產養殖業貢獻了三分之一,其中魚類作出了重要貢獻。

“水產養殖業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產業,我國水產品產量的80%來自水產養殖,在1984年,我國的海水魚養殖產量只有0.94萬噸,2022年達到了190多萬噸,增長了200多倍?!标愃闪直硎?,發展魚類養殖成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由于淡水養殖面積受限,海水魚類養殖將迎來發展的良機。

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近海養殖已基本達到上限,不管是陸基工廠化養殖還是深遠海養殖,都屬于集約化養殖、設施養殖,投資大、成本高,都需要篩選培育出生長快、抗逆能力強、營養價值高的海水魚新品種。

陳松林介紹了團隊在育種方面取得的成果。一是建立了海水魚類種質冷凍保存技術體系。團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海水魚胚胎干細胞系和多個海水魚類組織細胞系,由此建立了海水魚類種質冷凍保存的技術體系。二是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上取得突破。我國海水魚主導品種之一的半滑舌鰨,團隊創建了半滑舌鰨遺傳性別鑒定技術,使繁育的魚苗中的雌魚比例從20%增長到40%,成功培育出半滑舌鰨高雌苗種。三是在魚類基因組解析和基因組育種技術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在40余種海水魚上完成全基因組測序和精細圖譜繪制。

我國海水魚類產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廣東是我國海水魚養殖的重要省份,經過數十年發展,常見養殖品種達到30多個,產業規模和產品質量都達到領先水平。當前廣東踐行大食物觀,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大力推動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海水魚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陳松林表示,未來應加強育種原創性理論研究,鑒定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基因和分子標記,揭示重要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與調控機制,為良種培育提供理論依據。加強海水魚類分子育種技術原創性研究,加大基因組編輯、基因組選擇、分子設計育種等研發力度,建立高通量表型測定技術,突破智能育種技術,推動海水魚新品種研發加快發展。

【來源】南方農村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