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生活在兩點一線之外

不同功能、不同特質的空間,像一張綿軟但有力的網,在滿足人們的基礎生活之外,也能夠讓人們在此處安放內心世界,拾取生活的能量與勇氣。

作為典型的輸入型城市,青年人為什么來了成都就不愿意走?或許正在于,這是一個充滿生活可能性的想象,且允許人們塑造理想環境的地方。

責任編輯:陳雅峰

市民在湖邊散步。王進攝影/圖)

“兩點一線”,曾是叨叨在一線城市生活時的現狀: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后,要奔波輾轉在1個小時左右的通勤路上?;氐匠鲎馕?,迎接自己的常常只有一份外賣。壓力是家常便飯,幸福仿佛與自己無關。

“單調”最能精準概括她對現狀的不滿。在叨叨看來,工作上的忙碌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選擇,她更渴望的是在工作和居住之外,能夠去往隨時接納自己的“第三空間”。畢竟,詩與遠方不能常去,但“附近”是唾手可得的。

成都,幾乎容納了她對生活的所有想象。散落于街邊的文藝小店、不眠夜晚里的體育公園、多功能的商業街區……在這里,時差可以被允許,情緒能夠被托起,公共空間里的成都,正以多元的形態容納著生活的各種姿態。

于靜謐一隅,與內心的聲音獨處

搬到成都之后,叨叨生活上的變化幾乎是翻天覆地的。

雖然氣候、就業環境的變化都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但這是她第一次知道自己喜歡的生活是可以實現的。即便是住在出租屋里,買東西的邏輯再也不是“挑便宜的簡單用吧,搬家太麻煩”,冰箱里終于可以囤滿自己喜歡的食物,周末可以在家享受地做做飯。種花、養狗,住所終于可以用心布置。

以往生活過多年的城市,她常常是帶著一種游客的心態,成都卻是第一個讓她感到有歸屬感的城市。于是帶著“想在這里待一輩子”的沖動,叨叨抱著長線發展的心態,幾年前便爽快地定居在成都。

如今,家附近已經成為南邊的核心商圈。越來越多元、便捷的生活半徑,令她感到自己真正地屬于這里?!俺鲩T就是地鐵,周圍有美食街,走路能到宜家,火車站離得特別近,打車去機場也才20分鐘。簡直不要太方便”。

作為一個被城市擁抱和接納的人,一個理想的公共空間和城市社區,是叨叨對于家門口的期待,也是她對自己的期待——通過空間規劃讓更多的人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初入城市時的人生地不熟,讓她關注到年輕人對熟人圈子的渴望,于是她把關于“熟人社區”的想法和實踐放在了天府社創中心。

天府社創中心一景。(郝紫攝影 / 圖)

開放自習、圖書閱覽、親子學習、瑜伽、隱藏的殘疾人生活場景、老人生活場景……不同的“生活場景實驗室”,并非獨立的標簽式的空間呈現,而是隱藏在整個一層市民中心里,在不同的時段可供不同人群享用空間。

在戶外廣場,偏愛早起的老年人上午在此鍛煉身體,而不必擔心打擾到他人。在室內自習室,下午和夜晚出沒的年輕人在此備考、讀書、加班、發呆,旁邊備有免費耳塞供隨時取用,現場也有志愿者管理著現場秩序。中心內部,咖啡車也不再只是時髦的象征,外帶杯、咖啡渣循環利用亦體現了可持續的理念。

無門檻預約、開放式入口、敞亮的內部空間以及整齊舒適的觀感,讓它逐步成為周邊社區居民的常駐地。置身這里,人們的思考和情緒不盡相同,卻都在一個敞亮、安靜的環境里,平等地獲得了一份精神上的尊重。

天府社創中心運營一年至今,已經吸引超過10萬位市民參與其中。天府社創中心作為全國領先的市級社會創新中心,是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指導建設,社會各界力量共創共建實現落地的空間。

當然,成都人的精神空間還不止于此。即便曾經壓力增加,成都的獨立書店仍舊不減反增。有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164間新開書店,其中,成都市以19間居于榜首,不負“中國書店之都”的稱號。

浮于野書店。(劉大風攝影 / 圖)

劉大風創立的“浮于野”一店,是一間只賣詩集的獨立小店,同時經營咖啡、酒水。除了寫在門口小黑板上的自選詩詞,還開展野地里的詩歌派對、帶領大家讀劇、觀影,幾乎是個烏托邦式的存在。有驚無險地熬過第一年,甚至很快開出更大的第二家店:一間只賣小說的書店。

劉大風和他的小小書店,憑什么能夠挺過艱難時刻,柳暗花明?有人判斷:“大概是成都人松弛樂觀的內在狀態,讓他們恢復得也比較快;而當地的主理人大多不急于擴張,節奏掌握得比較好,那么保住一家店、一個公共空間相對是容易些的?!?/span>

這些靜謐的角落,像珍珠一樣散落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和他們背后的主理人一樣特立獨行,各具形態,用昂揚的姿態展現著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主張,卻有著接納所有讀者和顧客的廣闊胸懷。

去街上走走,喝喝咖啡,逛逛書店。低頭,重整內心秩序;抬眼,又在街邊遇上熱鬧。

漫步熱鬧街頭,偶遇微小的幸福

“成都二環高架的月季又開了?!崩^春日月季刷爆社交網絡平臺,7月的成都街頭再現“花重錦官城”的盛景。從天府廣場走到天府大道,散步在成都的立交橋下,余光便被周邊高低錯落的鮮花綠植吸引過去。

橋上的紅花沿著防撞墻往外生長,與橋下的綠意隔空呼應。高架路變身“空中花廊”,來往的汽車行駛在花環里,橋下的行人則走進了綠野仙蹤之境。抬頭看,橋上是風景,往下看,橋下是另一道“風景”。

當天色漸暗,各個運動場上的照明燈點亮了城市空間,橋下也迎來了人流高峰。球場上的少年激戰正酣,青澀的滑板少年正打算給旁邊的叔叔阿姨秀一手,娃娃們爬網滑梯,滿是嬉笑跑跳的歡聲笑語;散步、打球,家長們也沒閑著。

3個3人制籃球場、2個互動足球場、1個滑板區、1個街舞輪滑區、1個乒乓球場、2個兒童游樂區。這是府青路三段立交橋下,一個綿延數百米的“運動長廊”。曾經,高架橋下的灰色空間因衛生、安全問題成為周邊的疑難雜癥。如今長達1000米的成華府青運動空間應時而出,成為成都街頭野生籃球賽的最佳場所。原本閑置的邊角地煥新為城市體育新空間,既解決了運動不想離家太遠,也不存在擾民問題,甚至還可以遮風擋雨。

橋上車水馬龍,橋下健身運動,不同的節奏構成一個奇妙又和諧的樂章,視覺與聽覺又鋪陳出一幅盎意橫生的城市畫卷。

在成都,這樣的巧思數不勝數。城市高架橋、立交橋下的灰色空間搖身一變為小小運動場,這是成都一直在打造的“金邊銀角”。在三色路旁邊,從閑置廠房改造成的文軒體育公園,門口有地鐵,足球、籃球、蹦床、攀巖、冰上、滑雪體驗等運動一應俱全。

體育產業從業者同時也是運動愛好者的于天表示,“在鳳凰山看球跟在國外場館感受一樣,專業足球場,沒有跑道,觀眾和球場離得很近?!彼X得,一個理想的體育場,能夠讓愛好者們盡情感受運動帶來的激情與振奮。

夜幕下的成都市鳳凰山體育館。(郝紫攝影 / 圖)

大運會掀起的全民健身熱潮,逐漸催化出“天生好動”的成都人參與公共空間的新方式。2023年以來,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成都高新體育中心等大運場館相繼宣布場館部分區域面向市民免費開放。構建更有運動活力的溫暖社區,讓空間邊角料真正成為社區中的金角銀邊。

在這片運動熱潮生根發芽的土壤中,天府綠道,則是成都的另一個重要實踐。五年來,成都市已經逐步推進天府綠道“結鏈成網”,累計建成綠道總里程已接近6000公里,植入文旅體及科技設施3500余個,累計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2700余條。

2400公里的社區級綠道,是運動者的跑道,是市民和游客的步道,也是年輕人回家路上的愉悅和微小幸福。

市民在綠道騎行。(劉永寧攝影 / 圖)

逛煙火市井,感受新舊交織的活力

游人如織的春熙路,是成都的地標性景點。隨著IFS和太古里的修建,這里也成為年輕人經常出沒的地方。滿眼霓虹轉過去就是老街老巷,年輕人剛剛欣賞完街景,下一秒就可以去吃孃孃圍裙蛋烘糕。

現代與歷史的強烈對照,讓這里的時尚是落地的,歷史又是出新的。放眼另一邊的鹽市口商圈,COSMO,一座商業體量5萬平方米的潮流綜合空間,取代了沉寂已久的財富中心。

COSMO集合了多家成都首店和城市旗艦店,《超磁帶》潮流數字新媒體藝術展、巴塞爾設計學院藝術展中國首展、《蘋果百貨大樓》藝術品及周邊攝影展等多場展覽也在COSMO成都同步開展,“邊逛邊看展”“品類豐富又平價”,讓COSMO迅速盤活了附近的資源。

2023年春節,西南地區頗具影響的新媒體及研究型創意機構“一筑一事”,往COSMO丟了一個快閃亭——一間名為皿口一人的“策展式藝術書店”。從每期只選100本,到每場只講一件事,讓年輕人可以一邊消費打卡,一邊汲取精神養分。

就在新年第一天,天府藝術公園文博坊首個開放式商業街區亮相。市民們可以在這里觀展、逛集、游湖、看書、飲咖——這正是全齡可參與的城市公共空間的妙趣橫生之處:超越空間和思潮的邊界,讓城市文化和藝術商業實現共生。

當年輕人紛紛涌入成都,游戲、動漫、電競等文創產業在這里肆意生長,成為年輕一代認識成都的新名片。對于成都或大或小的變化,同樣扎根成都8年的王牧之有一種感覺:“從社區居委會到公共空間,到處都透露著擁抱新生事物和擁抱年輕人的城市精神?!?/span>

社會學家希奈特(R. Sennett, 1990)指出,“城市的文化”特質就在于它能將不同的人,無論其種族、年齡、階層和愛好,集聚在一起。通過在城市中的公共交往,突破了原來建立在親近的共同性上的個體身份,為人們在復雜的城市生活中形成更廣泛層次的社會關系及重塑個人身份提供了無盡的可能。

空間理念和城市精神的不謀而合,讓成都的公共空間,不僅僅是一個可以容納人身、活動的建筑,更是包含對人的需求、對生活本身的用心關切。

成都天府藝術公園。(祝清海攝影 / 圖)

結語

人們常說,成都是一個有生活氣息的地方,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共空間提供的生活和情感支持。從傳統的茶館街巷,到新興的書館商圈,公共空間容納著成都人千姿百態的生活,也和這座城市的性格一樣有著多元的形態,安靜、活力、個性,一起構成成都人兩點一線之外的生活。

這些如精神地標一樣的公共空間,見證著城市的動態發展,也在人與人的聯系和互動中,串聯出都市人的情感地圖。不同功能、不同特質的空間,像一張綿軟但有力的網,在滿足人們的基礎生活之外,也能夠讓人們在此處安放內心世界,拾取生活的能量與勇氣。

作為典型的輸入型城市,青年人為什么來了成都就不愿意走?或許正在于,這是一個充滿生活可能性的想象,且允許人們塑造理想環境的地方。

網絡編輯:shidj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