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萬種改造成都的方式
成都正在成為“志愿之城”的典范城市。魏娜覺得,這是一種“微光成聚的過程”:“分開看都是小小的、很微觀的,但是合在一起就是在致力于城市的治理和城市的幸福?!?br />
在“文明興蓉”平臺上,志愿者們可以通過積分兌換相應權益。劉奕將其戲稱為志愿服務方向的“淘寶”,有些社區也會上傳激勵物品。
成都人骨子里帶有很強的公益情懷:“發生地震的2008年,實際上也可以稱為成都志愿服務的元年?!?br />
這樣的微觀治理發生在城市各個角落。外賣騎手在街頭巷尾穿行,送餐途中亦在積極上傳社會治理線索。發現共享單車亂放問題,將其規整好,就相當于獲得兩條線索的積分。
發自:四川成都
責任編輯:何海寧
國慶期間,成都城市中軸線,人們騎行在環城綠道上。視覺中國圖
每周四上午,戢英都會出現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她是這里的志愿講解員,通常集齊七八名游客,隊伍就出發,一路上,紅色志愿者服身后的聽眾會越來越多。 ?
這位51歲的成都人原本是外企管理人員,奔波于西南,工作繁忙疲累。一場重病后,醫生告誡“此后不能太勞累”,家門口的博物館成了新的選擇。公司組團來聽過好幾次,他們對面前這個侃侃而談古蜀文明的同事感到驚訝。
像她這樣有雙重身份的,在成都還有超過360萬人。四川音樂學院學生張梓萌是“歌是最甜的藥”項目的志愿者,她每周都會到醫院,給五六十名患重度脊柱畸形的“天線寶寶”當聲樂老師;37歲的快遞員唐建是“小牛哥·先鋒車手”志愿服務隊隊長,他的隊伍是走街串巷的“流動探頭”。
這些是每天發生在成都各個角落的志愿服務故事。成都市委宣傳部志愿服務處相關負責人魏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搭建了志愿服務工作平臺“文明興蓉”,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志愿者服務信息的全記錄。整個平臺運轉至今,全市注冊的志愿者隊伍將近四萬支。
成都正在成為“志愿之城”的典范城市。魏娜覺得,這是一種“微光成聚的過程”:“分開看都是小小的、很微觀的,但是合在一起就是在致力于城市的治理和城市的幸福?!?/p>
“當個志愿者這么麻煩”
這是戢英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做志愿者的第六年,“沒有強烈的信念,是沒有辦法堅持下去的”。
該館共有志愿者六十余位,戢英所在的講解組的錄用考核是公認的嚴格。這位“歷史知識小白”一路磕磕絆絆,過了集體面試,完成第一輪的遺跡館講解考試,卡線過了筆試,又通過了整館的講解面試,成為見習志愿者。整個考核過程持續了將近七個月。
志愿者培訓的第一堂課是參觀博物館,第二堂課是學習團隊規章制度。每年服務時長要達120小時,原則上每周必須要來一次。服務組的志愿者馬農剛來時不適應:“沒想到當個志愿者這么麻煩,可嚴格了?!?/p>
身著紅色制服的志愿者,正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里為游客講解。南方周末記者高伊琛攝
管理這支志愿者團隊的,是該館公眾服務與社會教育部的工作人員盧璐?!拔覀兘洺=兴R大王或小皮鞭?!瘪R農調侃,“盧大王”特別嚴格,如果沒帶工作證,就不讓進門,不算服務時長。后來時間長了,她發現這種嚴守規則,相當于屏蔽了“那些不堅定的人”,留下來的都是真正想當志愿者的。
盧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將規章制度“說在前頭”,是希望與志愿者進行雙選?!皼]有管理就沒有凝聚力,你如果能夠接受,我們就愉快地共事下去?!?/p>
團隊的凝聚力不僅體現在制度上。盧璐會盡量記得每個志愿者的生日,在群中帶領大家送上祝福,也會在年底表彰會上,聯系志愿者曾經協作過的部門,請求其出具榮譽證書,向志愿者表達尊重與感謝?!爸驹刚呋锇閭儾⒉皇菦_著物質來的,所以我希望能在其他方面滿足他們被尊重、被需要的狀態?!?/p>
對于人手有限的博物館來說,志愿者是重要的補充力量。盧璐提到,博物館有三十多個講解員,在寒暑假、熱門假期時遠遠供不應求,志愿者就能補位。他們公布了志愿者的定點講解時間,每天上下午各三場,“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需求”。
翻譯組里的英文翻譯志愿者,工作是“排得滿滿的”。館方曾試過翻譯公司,但涉及考古術語,難度較高,反而是館內的翻譯組志愿者更能勝任——都過了英語專業八級,學歷基本在碩士以上?!拔覀冇泻芏鄬I培訓,包括館長也會給我們講解文物的出土、歷史來源,我們都了解得很清楚?!狈g組負責人雷蕾說。
從市到區的整體調度
在前述“文明興蓉”平臺上,像這樣的各類活動日均在500場以上。
這是全國首個全面支撐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智慧化平臺。據了解,這一智慧化平臺能夠實現志愿者服務信息的全記錄,同時,也是評獎評優的重要參照。
負責管理該平臺的成都志愿者網副主編劉奕說,在該平臺可以看到成都所有區縣的志愿服務活動,“它最大的功能就是便于市民查找活動,報名參與”。
最近,平臺上的生態環保類活動尤多。劉奕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慶假期,成都市文明辦在環城綠道上聯動了14個志愿服務驛站,開展騎行打卡活動。成都的環城綠道是騎行愛好者的圣地,全長有100公里?!笆忻竦男枨蟠偈刮覀儗⑽拿鲗嵺`和志愿服務延伸到綠道場景中?!?/p>
14個驛站互相配合,也各有自選動作。溫江區委宣傳部創建與志愿服務科科長張穎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她最擔心吸引不到市民駐足。主辦方將驛站的文明盲盒拼成一幅中國地圖,騎行的人路過,總是停下來詢問,吸睛效果很好,“每天我們這兒打卡點都是堆著人的”。
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內的項目不同,這是一張由成都各級政府部門織下的志愿活動之網。一場為期數天的活動,需要多個部門配合完成。在綠道驛站活動中,各級文明單位起到主力軍作用,引導協同社會組織參與助力,省、市、區三級文明單位結對綠道共建。僅在環城綠道溫江段,參與的部門就包括溫江區衛健局、區文體旅局、區教育局等至少12家單位和企業共計百余人。
每天綠道驛站的具體活動也由責任單位派人執行。張穎舉例,中醫義診活動是由區衛健局負責,向市民提供健康咨詢服務,教授急救知識,處置騎行摔傷、徒步扭傷等突發意外,溫江區中醫院還派出了醫療團隊志愿者。
對張穎來說,對接各部門參與志愿活動并不困難。整場活動由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統一調度,區委書記任中心主任,具體落實工作。大型活動開始前,文明實踐中心會召開調度會議,需要配合活動的部門均需參會。
據她介紹,溫江區是全省首批、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一個區級中心、九個鎮街道、95個村社區共同建成文明實踐中心所在的三級陣地,旗下還有8支專業志愿服務常備隊伍,以及多支特色志愿服務隊伍,“當我們需要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統籌”。
“我們成都這種志愿服務模式,從上到下統籌得很好。每個區縣的文明實踐中心有規范的制度、活動和組織架構,能很好地推進這種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的常態開展?!睆埛f總結。
2023年國慶期間,溫江區在綠道驛站開展活動。受訪者供圖
志愿服務“淘寶商城”
建立積分回饋激勵機制,是打造志愿者之城的重要環節。
志愿時長兌換積分與服務、關聯評選表彰,是各個項目的共選項,更是自上而下的設計。成都市2019年推出的《成都市志愿服務激勵辦法(試行)》,是全國首個系統性的志愿服務激勵制度。
最初,制定者想將教育、就業、落戶等與志愿服務掛鉤。魏娜坦言,在實際操作層面存在難處,譬如就業面試或考公加分,由于缺少上位制度支撐,很難明確將志愿服務經歷與加分程度做具體對應,依據也難以量化。
但有部分領域確可定量加分。譬如,在居住證積分統計中,志愿服務有10分分值?!耙郧暗恼呤羌拥?00分就可以入戶,參與志愿服務可以加到10分,分值還是很可觀的?!彼a充道,市文明辦有專人負責志愿服務的積分認定,已轉為常態化操作。
此外,志愿服務與成都市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緊密相關。參與“文明興蓉”志愿項目,平臺會自動生成官方證明,作為學校評優評先的參考。
在“文明興蓉”平臺上,志愿者們可以通過積分兌換相應權益。劉奕將其戲稱為志愿服務方向的“淘寶”,線上的積分商城可以兌換物品、培訓和服務。有些社區也會上傳激勵物品,如一包洗衣粉、一袋米或是家門口的理發卡,“我們實際上是用眾籌的概念在做志愿服務的禮遇和幫助”。
誕生出“小牛哥·先鋒車手”志愿服務隊的牛市口街道,打造了自己的積分激勵制度。
牛市口街道黨群辦工作人員劉杰介紹,一積分等于一元錢,可以在積分商城中兌換手機支架、雨披、充電寶等物品,也可選擇愛心企業捐贈的優惠券。最受歡迎的兌換物是紅旗連鎖超市現金券,能夠直接用以消費。
對于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志愿者們來說,最大的回饋激勵是無形的。他們提出的建議,總能得到館方的支持:邀請環衛工人走進博物館,陪同近百位視障朋友參觀,帶著“太陽神鳥”的故事走進社區……這些實踐中萌芽的想法,已經成為該博物館志愿活動的代表項目,令志愿者們頗感驕傲。
戢英主導的音頻節目“小志話天府”,也是在這樣的自主權下誕生的。在節目中,“金沙孃嬢”們會用成都話,講解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里的古蜀文明和天府文化,“我們希望通過這檔節目,讓更多人更深層次地了解成都”。
2008年埋下的種子
魏娜發現,土壤已然培厚,做志愿活動逐漸成為成都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2023年國慶假期,一名志愿服務處的工作人員帶著兒子去環城綠道騎行。在到達武侯區交子百業路段時,他們看到,志愿者們正忙得不亦樂乎。16歲的兒子停了下來,就地報名,在驛站做了兩個小時的志愿者。
她的父母也已自發加入社區的老年志愿者協會。協會群中經常發布各項志愿服務,父親會參與合唱節目,為居民們慶祝節日;母親則會在每周參與巡河,跟同個單元的朋友一起散步,查看是否有禁漁期垂釣問題。
十幾年前,兩位老人為了幫忙帶孩子,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通過參與社區的志愿服務活動,他們認識了周邊老年人,有了自己的社交圈。目前已賣掉老家的房子,選擇定居在成都。她莞爾道,“因為他們非常熱愛這個城市,定居以后對社區活動也很積極,真的是超級骨干?!?/p>
在魏娜看來,成都人骨子里帶有很強的公益情懷:“發生地震的2008年,實際上也可以稱為成都志愿服務的元年。當年我們是大災發生的地方,有來自全球的NGO,還有很多志愿者來幫助我們?!?/p>
對公益人徐珍來說,那顆做志愿者的種子就是在2008年埋下的。當時,全世界很多救援隊、志愿者涌入四川,那些援助之手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四五年后,她讀大學時,就一心想要加入學校的志愿者協會。
如今,作為云公益“歌是最甜的藥”項目負責人,她帶著志愿者服務“天線寶寶”已有近七年時間。第一次見到這些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時,他們頭部和腰部分別套著一個鋼環,由4根高過頭頂的支撐桿連接固定,這樣的身體狀況給了徐珍一種非常強烈的直觀沖擊。
平時,志愿者會帶著病人做發聲練習,吐氣打節奏,嘴上發出“嘶嘶”聲,以此鍛煉氣息。這是醫治過程中的一環,由醫院骨科主任下單定制。從入院到出院,“天線寶寶”平均會長高20厘米,迎來新生??吹饺褐杏腥藗渥⒏臑椤俺鲈骸钡臅r候,徐珍尤感欣慰。
更多的志愿種子,在成都志愿者網開展的“每周一小時”項目中被不斷埋下。
“每周一小時”項目組組長謝紅介紹,他們倡導市民每周至少參加1小時志愿服務。項目開展4年間,線上線下活動超170余場,參與志愿者逾8萬,服務人次超過500萬。在成都大運會時,鼓勵市民上傳文明觀賽的瞬間,大運會結束后,又面向小朋友發起微故事征集。
對她來說,“每周一小時”是帶有習慣養成任務的,因而盡量降低志愿服務的參與門檻,增加參與人數及覆蓋范圍。正在大力推進的“隨手拍”活動,在全市任何地點均可參與。只要拍下文明行為,上傳五次就能獲得電子證書、志愿服務時長與積分?!白罱K的目的都是激發我們市民對志愿服務的認同,對城市友善氛圍的認同,并且愿意為這座城市的文明與友善去出一份力?!眲⑥日f。
“雙向奔赴”的微觀治理
在這座志愿者之城,志愿者服務他人,也被服務著。這種“雙向奔赴”已是一種微觀上的城市公共治理。
錦江區宏濟新路上,一處顯眼的院落掛著牌子“小牛哥·剎一腳”。這里是24小時不打烊的愛心驛站,是快遞、外賣、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的休息地?!靶∨8纭表椖控撠熑烁吡盅耪f,像這樣的站點全錦江區已有35個。從補水、充電,到心理咨詢、勞動安全保護、就業指導服務、職業技能培訓、舉行聯誼義診等,都是驛站的可選項。
在前期的需求調研中,“小牛哥”團隊發現,快遞員、外賣員最需要的是充電服務,因而專門協調了一家公司,在驛站對面的小區門口設置了六組充電柜?!啊∨8纭瘡囊婚_始就不僅僅是服務好這些群體,也是要引導他們參與社會服務,形成一個雙向服務的閉環邏輯?!备吡盅耪f。
“小牛哥·剎一腳”驛站。南方周末記者高伊琛攝
同樣在激發市民參與城市治理主動性的,還有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促進會秘書長張海波。他聯合高校和社區,由大學生自主推出精細化志愿服務,社區列出需求,相應專業的同學提供專業的服務?!白寣W生們在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去看到自己學科的價值,便于后續的人生規劃?!?/p>
此后,激發范圍逐漸擴大。張海波搭建了青年志愿服務創新實驗室,以問題為導向去組織服務項目。張海波印象很深的是,2023年暑假開展的留守兒童防手機沉迷“破困行動”,大學生志愿者們還邀請成都AG電競戰隊的選手,與小朋友組隊打游戲,“我們當時的想法是,打服了再說?!彼Φ?。
這樣的微觀治理發生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外賣騎手在街頭巷尾穿行,送餐途中亦在積極上傳社會治理線索。高林雅介紹,治理線索分為事故應急、公共設施損壞等八類,街道有專人負責對線索進行審核和處置,將問題反饋到基層對應的科室,無法解決會繼續上報。
對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志愿者們被鼓勵“自己發現自己解決”,主動參與基層治理服務。發現共享單車亂放問題,將其規整好,就相當于獲得兩條線索的積分。項目運營兩年多的時間,后臺注冊總人數為500余人,收集到的社會治理線索3000余條。
“我們這一幫人,有些可能覺得不好意思去做(志愿)。有了鼓勵和推動,做完之后還有額外獎勵,積極性就起來了。最終是要全民參與到里面來的?!笨爝f員唐建感嘆。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