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來自農村

特別是農村家庭出生的孩子,有特別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家庭對他的期望值都過高我想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去感受,有壓力才有動力,化壓力為動力。這既是是對承受壓力的人的一種期望,也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言辭。

責任編輯:莫希

今天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女大學生的死亡筆記》感觸頗深,其中的原因之一我也是一個即將面臨畢業的大學生,第二我也是一個農村的孩子,家里貧窮,或許還比文中的劉偉窘困,第三我也面臨很大的壓力,未來的路如何去走這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也是一片迷茫。也或許不僅僅是劉偉,還有許多的人,特別是即將面臨找工作的畢業大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壓力或者說是困惑。

我曾經看到過類似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一個大學生因為壓力而殺死了自己的父母,學校領導還就此進行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當時還寫了一篇文章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作為我們八零后的一代,父母,社會,還有自身對我們自己都有很高的期望,要求我們能為家族,社會做出貢獻,或者低層次上要求我們能最后獨立的去面對生活,養活我們自己。而這些種種要求我認為很少人去關注這其中的過程,大都關注最后的結果,以成敗論英雄。特別是農村家庭出生的孩子,有特別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家庭對他的期望值都過高我想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去感受,有壓力才有動力,化壓力為動力。這既是是對承受壓力的人的一種期望,也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言辭。然而去很少去關注其內心是否能承受這樣的壓力。對此我有切膚的感受。

(網友)

我十分同情劉偉的遭遇,我也是一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家人拼盡全力供我上學,但是我很不爭氣,只靠上了一般的二本學校,我現在上大二,也經??紤]大學畢業之后干什么.如果找到工作還好說,如果找不到,也許也會陷入到與劉偉一樣的困境:拿什么去成家立業,拿什么去報答那些幫助自己的那些人呢.這也許是許多大學生面對的問題.回家種地干苦力活嗎?上十幾年的學,我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已經逐漸消退了.自主創業也不是那么簡單的,否則怎么會有那么多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現在只能多努力,將來找工作增加一些勝算.我也感覺到了與劉偉一樣的壓力,我想我是不會選擇與她一樣的道路,車到山前必有路.

(海南 張志)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