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畢業生路在何方?
理想與現實的跌宕落差,讓每一位大學生都感覺到,做夢的人暫時是幸福的,最痛苦的是夢醒了,卻發現無路可走...
責任編輯:莫希
夢醒了,卻發現無路可走
上期《南方周末》在特別報道中提到了兩位大學生,他們有著相近的家庭背景,也面臨著相同的就業形勢,卻在人生的岔道口抉擇了迥然不同的道路,一喜一悲、咫尺天涯!
無論是楊甫剛年收入48萬的超級畢業生,還是劉偉處在韶光年華卻選擇香消玉殞的生命個體,都在拷問著我們當前的大學教育,前者打破了大學教育的樊籠,后者拘泥于大學教育的短板。
我想這不能不歸咎到當前大學教育的主要矛盾:對內是大學生與時俱進的知識技能需求同當前大學教育捉襟見肘的“庫存儲備”尚且還不能滿足其需求的矛盾;對外是整個社會對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當前大學教育尚且栽培不出合格的大學生以滿足其需求的矛盾。
每一位大學生都經歷過高考的磨練,都知道天道酬勤,都知道艱苦奮斗。然而大學既缺乏單純的學術氛圍,又不具備供學生實戰演練的平臺。在包羅萬象、日新月異的社會大背景下,對知識與技能迫切需求的莘莘學子,唯有將鍛煉實際專業技能的希望,寄托在寒暑假到單位的實習上,而非捧著一本本滯后的專業教材,在課堂上聽教授滿口的之乎者也、天馬行空、紙上談兵...
在金融危機的凄風冷雨下,在大學生就業率僅有36%的背景下,理想與現實的跌宕落差,讓每一位大學生都感覺到,做夢的人暫時是幸福的,最痛苦的是夢醒了,卻發現無路可走...
(南昌 黃希平 大學生)
月收入四萬成為超級畢業生,但不是人人都能成功;
月收入2800元,放低身價,從底層洗腳工做起,但不是人人都能屈能伸;
背負家庭的巨債,走向天堂,不是人人都能逃避現實推出人生舞臺。
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角色的轉換,人人渴望一份香餑餑的工作,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意,而是整天迷茫于失業與待業之中。
敢問畢業生路在何方?
曰:路在腳下!
(廈門 洪志鵬 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