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難忘的師生際遇:回憶姜亮夫先生與“楚辭班”
自王靜安先生提出用“地下之材料”以“補正紙上之材料”的“二重證據法”以來,學界無不稱贊。姜先生則在此基礎上又加入“民俗”一項。他不但在講課中經常強調從民俗角度切入以研究楚辭的重要性,并給我們指定了幾種民俗學方面的參考書,而且在《九歌》研究中還引用了大量的民俗資料。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80年楚辭講習班十三位學員畢業時與姜亮夫夫婦合影留念。前排從左至右:栗凰、陶秋英師母、姜先生、姚益心;中排從左至右:呂培成、鈕國平、黎安懷、姜宗倫、林維純、張崇??;后排從左至右:郝志達、丁冰、王延海、殷光熹、趙浩如。
“文革”結束后,高校又恢復了招生。但當時高校師資面臨著嚴峻的“青黃不接”問題。有些中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也亟待提高。教育部經過調查,有針對性地提出讓一些老專家來帶中青年教師,并委托有關高校舉辦進修班。這種進修班突出了老專家的業務專長,分科較細,針對性也很強。如委托南京大學洪誠先生舉辦的訓詁學師資講習班,委托中山大學王季思先生舉辦的戲曲講習班,時間大致在1979年至1980年間。委托杭州大學姜亮夫先生舉辦楚辭講習班,也在這一時期。
1979年秋,姜先生已是78歲高齡的老人了。但接到任務后還是非常高興,他“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任務”,“也許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于是“便打點精神、制定計劃、準備參考書、擬定教學大綱,用全力來完成這一任務”(見《楚辭今繹講錄·序》)。
1979年9月20日前,十三位學員全部到齊。他們是:林維純(暨南大學)、郝志達(南開大學)、張崇琛(蘭州大學)、丁冰(東北師范大學)、王延海(遼寧大學)、姚益心(華東師范大學)、趙浩如(云南大學)、殷光熹(云南大學)、姜宗倫(昆明師范學院)、呂培成(陜西師范大學)、栗凰(青海師范學院)、黎安懷(貴州師范大學)、鈕國平(甘肅師范大學)。由于鈕國平1980年復學時再未參加,所以學界便稱我們是姜先生的“十二門徒”,而姜先生也經常說我們是他晚年“結的一個大瓜”。
1979年9月24日下午舉行開學典禮,杭大一位副校長及教務處胡仲英處長、中文系呂漠野副主任出席。姜先生在典禮上發表了簡短的講話,明確提出“要綜合研究楚辭”。而且還指出,這樣的研究,“不單是社會科學的知識,自然科學的知識也需要”。并以楚辭中的“蘭”為例,勸大家去做綜合研究。又以楚國的大吉日“庚寅”為例,說明楚辭研究也還要懂得民俗學。話雖不多,但言簡意賅,令學員們一上來就深受啟發。
按照教學計劃,先生每周講課兩次。一次是在教室上大課,杭大有些的年輕教師也來聽;一次是在先生家圍坐而談,我們也可以插話,氣氛比較活躍。此外,每次上課前都會發一些輔助講義,主要是先生的有關文章,有些在課上未能展開的話題便下去看講義。至于個別輔導,隨時都可以進行。
先生還為我們指定了必讀書和選讀書。必讀書中,洪興祖的《楚辭補注》是人人都要讀的;其余五種,即蔣驥《山帶閣注楚辭》、王夫之《楚辭通釋》、戴震《屈原賦注》、劉夢鵬《屈子章句》、姜亮夫《屈原賦注》,再選讀其中的二至三種。選讀書有十五種,即朱熹《楚辭集注》、林云銘《楚辭燈》、胡文英《屈騷指掌》、丁晏《楚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