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公益星力量 | 王名:堅守是第一要務

2023年11月17日,第四屆南方周末筑夢者公益大會在北京舉辦,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獲評2023年“年度公益星力量”。作為清華大學NGO研究中心創設人,王名是中國NGO研究首倡者;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是公共政策建言者;同時他積極推動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讓思想火種得以傳承。

責任編輯:鐘金秀

2023年11月17日,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出席第四屆南方周末筑夢者公益大會并接受“公益星力量”致敬,恰好在一個月前舉辦完“清華NGO研究”25周年紀念。作為清華大學NGO研究中心創設人,王名把這25年概括為三件事:觀民,省方,設教,分別對應的是中國NGO研究首倡者、公共政策建言者、師者的身份。

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相信真正的創造者在社會,社會才是這個時代的先鋒,然后我要積極地對政策施加影響,我還要去影響學生,把思想火種傳遞下去?!?/p>

觀民

從最初的“NGO研究中心”到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再到2015年與民政部合作設立“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25年間機構名稱幾經變遷,王名和他的團隊目標始終如一:公民社會研究與公益慈善研究。

1998年10月,38歲的王名從日本留學歸國,加入清華大學專門研究公共政策的二十一世紀研究院。在關注社會政策的過程中,他發現NGO研究竟是一片無人耕耘的土地,“幾乎沒有文獻,雖有少數報道,也浮于表面”。

從前往境外非政府組織在云南、廣西、西北等地的項目點進行田野調查,到后來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草根組織,王名發現了活躍的中國民間力量。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產生,很多并非政府能解決,社會組織開始參與其中。

包括“自然之友”梁從誡,“北京地球村”廖曉義,王名跟這些NGO先行者常常一聊就整個通宵,被他們發自內心的公共精神所深深感染。

“我經常講,其實中國民間社會的覺醒是在1995年北京舉辦的世界婦女大會,喚起了中國社會的一種自覺?!痹谕趺挠^察中,初代NGO?創業者富有個人魅力與威望,2003年一批NGO機構骨干獨立門戶,尋求規范化管理,可視為第二代,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又誕生了一批熱愛公益的年輕人,隨后公益創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

王名和團隊一直跟蹤走在中國社會轉型最前沿的組織,那些夢想改變社會的NGO開拓者們閃閃發光的名字,那些推心置腹的徹夜長談,被記錄在《中國NGO口述史》之中??谑鍪纺壳耙殉霭?卷,他計劃在退休前完成再出10卷的心愿。

王名用周易觀卦中的“觀民”二字來概括這一行動。 這并不容易,他在出版序言中說:“這是一件難度很大,相當耗時、耗力、耗神的事情。我深明口述史對于中國NGO及公民社會研究的深遠意義,故當鼎力而為之?!?

省方

2003年初,受民建中央和清華大學推薦,王名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在隨后的15年中,作為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共提出150個提案,涉及人口、教育、養老、社會與公益、環境與文化、社會組織與社會企業、政府購買服務、社區治理與社會共治等方方面面。

王名將此稱之為“省方”:巡天下萬方,建言獻策,通過凝聚社會共識以積極影響公共政策。

最廣為人知的是在計生政策上的努力。2010年,王名聯合另一名政協委員劉大鈞,接過老委員葉廷芳的發聲接力棒,提出“開放二胎”提案。前后6年堅持不懈,從最初遇冷受挫到逐漸被認同接納,一路見證了我國計生政策的調整,也見證了從“單獨兩孩”到“全面兩孩”政策的落地。

觀民,省方,設教,王名認為清華NGO研究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光”:“正好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的進程,從原來的經濟建設轉向了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社會治理中間非常核心的一個部分就是公益慈善?!?/p>

伴隨慈善立法、加快出臺“三大條例”、社會組織“走出去”等提案,王名基本上見證和參與了公益慈善走向制度化建設的歷史過程。

《慈善法》的出臺歷經波折,早在2007年,民政部版本草案完成,2008年底曾提交給國務院法制辦,但因慈善定義未獲共識等原因而擱置。直到2013年,《慈善法》才被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列入第一類立法項目。

這次立法被稱為人大“開門立法”,內司委牽頭起草,公益界、法律界、學術界大批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王名和金錦萍牽頭的清華北大團隊,組織了14期圍繞《慈善法》草案的立法半月談活動,“專家們一條一條地梳理討論,全國人大內司委、法工委和民政部都有人參與”。

在《慈善法》頒布實施5年后,關于修法的系列研討在2021年再次啟動?!拔覀兊牧⒎ǔ踔援斎皇轻尫趴臻g,但是回過來看發現釋放的空間依舊有限?!蓖趺寡?,到目前為止,他看到的修正草案還是覺得不太滿意,“不是一個部門的問題,它跟大的形勢有關”。?

設教

在15年全國政協委員履職歷程中,王名將建言獻策和政策研究、教書育人緊密結合起來,提案團隊中有眾多博士生、博士后,師生共同成就年均10個優質提案的發聲盛景。

國內公益慈善人才極其匱乏,清華公益慈善研究院建設學科體系,培養各層次人才,出站的博士后已近百名,其中不乏知名研究者,劉培峰、馬劍銀、陶傳進、金錦萍、鄧國勝等。

曾經的巴東縣“網紅縣委書記”陳行甲,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1級院友,在《在峽江的轉彎處》一書中,他追憶了當年王名的《非營利組織研究》課堂,為自己多年后轉場公益,播下了最初的火種。2017年,陳行甲辭職后創辦深圳市恒暉公益基金會,導師也給予了熱情鼓勵與悉心指導。

63歲的王名,眼下正在努力推動機構的更新換代,讓藍煜昕等更多年輕學者走到臺前,在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力量。持續25年的NOG研究,他也毫無倦怠感,反而愈發覺得有意義,“因為一直被精神所感召,并看見自身一種內在的光明。公益最本源的東西,是王陽明講的‘良知’?!?/p>

不僅要倡導,還要實實在在地做事,在空間收窄的當下,王名仍然保持著樂觀和行動,頻繁前往成都、順德等地,研究社區治理和社區營造。

“以往社區問題熱衷于借鑒臺灣社區營造做法,最終發現只靠引進找不到答案,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基于文化的重構來創新?!蓖趺蛨F隊正在醞釀一本新書,名為《成都道路》,“中國道路它一定是在成都道路、廣東道路、深圳道路的基礎上集合而成的,它可能是多樣化的,甚至相互之間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這樣的道路一定是存在的?!?

對話王名: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力量

南方周末:25年來觀察NGO的不斷發展,你如何看待目前的公益生態?

王名:我們現在講公益生態時大概有幾個不同的線索:一是基金會構建的資助圈;二是行業和領域建構的網絡圈;三是政社關系,最近10年是一個不斷法制化的過程;四是企業慈善,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積極,越來越活躍,他們開始有選擇地跟公益機構去進行深度合作,以企業文化去影響公益文化;五是社會企業,是社會力量用市場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探索;第六是公民參與的力量。

我不太喜歡“公益圈”的說法,公益慈善不是一個圈,實際上是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場域。各方社會力量以捐贈的方式,以志愿的方式,以結社的方式參與進來。社會力量的發展,需要引導需要規制,但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過程和力量。

南方周末:需要引導和規制,你認為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王名:我們需要立法,我們需要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提供資源和體制方面的支持。在中國,我們現在講的社會的轉型跟體制的改革是同步推進的,如果體制的改革跟不上,社會的轉型就會被體制緊緊拴住。

比如說政府購買服務,目前國內社會組織大概是90萬家,但事業單位有130萬家,政府購買服務很大的問題就在于,事業單位成為了一個消耗大量公共資源的體系,卻又無法提供有效的社會服務。更困難更復雜的是人民團體的改革,這是我很多年前在兩會的時候一直在呼吁的,我們將近700萬家人民工、青、婦,都在人民團體里邊,現在都屬于黨政機關非常核心的部門。

南方周末:你對社會組織在當下發展的建議是什么?

王名:堅守是第一要務,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春的信息。我最近經常去四川成都,去廣東順德調研,我覺得大家都還在堅守,沒有問題的,還是有很多空間能做一些事情的。在順德我們做了很多社區層面的調研,包括鄉村振興,大的國家戰略下面,其實有很多的公益組織也在深度參與,發揮專業的力量。體制并非鐵板一塊,在很多地方特別是在基層,在地有很多的社會問題,政府解決不了,需要社會力量。

所以回過來說,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在社會層面其實還是做了很多的耕耘和積累,開放的腳步一旦踏了出去,那么改革的腳步不會停下來。

南方周末:你看到或關注哪些“做事的空間”?

王名:能做的很多。我覺得首先是社區層面,一定要看好社區慈善。社區慈善不是社區里的慈善,而是扎根的慈善。我剛剛訂票,過兩天還去成都,你會發現成都的城市不在高樓大廈里,而是在活生生的有溫度的社區里,社會組織在社區里做了很多事情。社區不光是城市的,包括鄉村,鄉村振興有很多問題值得關注,存在巨大空間。當下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往回走的過程,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扎根的過程,讓我們NGO學會專業做事的一個重要過程。

南方周末:你和團隊近年主要投入到哪方面的研究?

王名:我們主要是聚焦幾個大的方面,一個是財富升維,第二個是非營利組織的領導力建設,第三個是社區治理和社區營造。

怎樣讓慈善提升維度,我們以前叫“向善”,朝向慈善,現在叫“上善”,我把它概括為“上善之道”。我們需要幫助弱勢群體,我們需要籌款,我們需要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但是怎么樣上一個臺階?提高團隊的專業化能力,勸募師、社區服務管理師,專業資質是一個方向,還有能力建設方面的培訓。

此外,第三次分配出來以后,我們提出了“財富升維”的概念。財富有多重維度,除了把私人財富變成公共財富這樣一個“向善”的維度,傳承給后人也是一個維度,第三個維度是什么?物質財富向精神財富的升維。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形成一些理論,包括從定量和定性方面提煉。

南方周末:作為研究NGO的前輩,對于做公益的年輕人,你有什么建議?

王名:我經常跟孩子們說,包括清華到現在不辦本科,我覺得本科生做公益慈善是有難度的,他需要吸收能量的時候,你讓他去釋放能量,他會把自己掏空的。我們首先第一件事情是做好自己,然后再去做好公益。很多人做公益做了好一段時間跟我說,王老師我把我自己都燒光了,掏空了怎么辦?我說停下來,回過來去做你自己好不好?

公益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但公益其實它是有一定門檻的,你需要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做公益的人,不是把內在能量燃燒了,而是要往自己的內在去關照,去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幫助別人是看得見的目的,提升自己是看不見的目的。

公益最本源的東西是什么?王陽明講的“良知”。把“良知”上的那些灰塵拂去,才能夠點亮自己內在的光明,然后才能去照耀別人。

南方周末:問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展望未來,你認為我們要往哪個方向去?

王名:這個時代外部環境包括資源受到一定限制的時候,深耕細作非常重要,包括深耕文化,深耕社區,然后努力向內去提升自己。

我們是從計劃經濟時代過來的,社會是一個從0到1的發育過程,社會系統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社會轉型所面臨的問題還非常艱巨復雜和不確定。對于公益慈善組織,包括特別是對學者來說,第一件事情還是要先完善自己,充實自己,讓自己有能力面向可能更加不確定性的未來。

其實我們這代人知識是存在缺陷的,包括我此前沒有經過非常嚴格的學術訓練,很多知識是后來自己去補充,我的國學基礎也很薄弱,我就強制自己一定要背下來,像《論語》《道德經》《周易》我都是帶著學生一起背。

有低谷肯定會有高潮的,你不用怕,整個社會的發展它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保存你的實力,先活下來,然后在下一個周期可以有更大的能量參與其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