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的新細節
最新研究表明,??颂K魯伯撞擊后產生的尺寸在0.8至8微米的硅酸鹽粉塵在觸發恐龍滅絕的危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朱力遠
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生物大滅絕事件中,包括非鳥恐龍類在內,地球上大約四分之三的物種滅絕了。自1980年代小行星撞擊說提出以來,科學家陸續發現證據可以佐證這個滅絕原因,特別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颂K魯伯隕石坑的發現,為進一步研究撞擊事件和滅絕過程提供了參照。
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直徑10至15公里的大火球以每秒近20公里的速度撞出一個180公里寬的大坑,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給當時統治地球的恐龍以致命一擊。 視覺中國|圖
關于大滅絕的基本過程,科學界一般認為是??颂K魯伯撞擊后產生的物質噴射至大氣層,從而導致全球氣候驟變,溫度異常降低,致使大量生物無法生存。但究竟哪些物質參與推動了氣候的驟變,具體的細節如何,這些問題仍然存在爭議。
最近,比利時皇家天文臺、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沉積數據,模擬了古氣候的變化,認為硅酸鹽粉塵在觸發這一危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微粒尺寸在0.8至8微米,形成巨大的塵埃云團升入平流層,隨后散布全球,遮天蔽日,長期阻礙光合有效輻射。疊加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