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忠 | 憶平慧善老師
我于1978年秋至1985年夏在杭州大學讀本科和碩士。有許多老師給我們上過課,如同和煦的春風,給年輕的學子以溫馨的感覺。如今四十多年過去,老師們大多已歸道山,而我的記憶也變得模糊,幸而尚有依稀的印象,遂寫下這些內容,謹此表達對老師們的懷念。這是其中一篇。
責任編輯:劉小磊
平慧善(1934-2023),1934年10月出生,浙江海寧人。1956年7月,浙江師范學院(后改名杭州大學)畢業留校。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1994年12月退休。長期致力于明清文學及古代女性作家研究,編校整理有《黃宗羲詩文選譯》《黃宗羲全集》《說岳全傳校注》《李清照及其作品》等。2023年1月6日于杭州逝世,享年90歲。
平慧善老師給我們78級本科生講古代文學的小說部分,三、四年級時,還開過《儒林外史》的選修課。
平老師是浙江海寧人,1934年生,當時年屆四五,但未到五十。她看起來很慈祥,剪著短發,發絲有些卷曲,襯貼著她滿月般的臉龐。她總是洋溢著笑容,快人快語,不時冒出爽朗的笑聲,極有穿透力。她的板書十分硬朗,配合著響亮的嗓門,頗有男子風格,無怪乎人稱其為女中豪杰。
她講《儒林外史》,很注意這部小說的特殊結構,也發表過多篇文章來作討論。課上先是羅列諸家觀點,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一度也對這部小說的結構著了迷,根據自己閱讀時的感受,覺得諸說尚有未到之處,一時間心頭纏繞的都是此事,還提出了一種新的解說。
《儒林外史》的特別之處,是由一個接一個的故事聯綴成書。一個人物出場,直到他的故事結束,然后再引出另一個人的故事,所以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對這種結構模式,以往的形象說法有:連環短篇、綴段、貫珠等,我覺得都不夠貼切。我認為吳敬梓很可能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