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風行“搭子”文化?弱關系:情感社交需求+去責任化
社會學意義上,“搭子”或“搭子文化”的興起與盛行,是年輕人面對各種壓力時的一種“應然”與“適然”,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情感需求,及社交需求,但他們不太需要強關系,或憑借他們目前的資本或能力,他們負擔不起強關系,于是,他們選擇了一種弱關系,選擇了“搭子”。
責任編輯:陳斌
阿珠是我一個朋友,她是旅游的狂熱愛好者,就買了某航空公司的優惠套票(即在指定時間段內可以無限次飛往指定目的地),所以她基本上每個月都有那么三四天全國各地飛,足跡遍布西藏、新疆、云南、青海、黑龍江等省份。
她不是一個人去旅游,而是和一幫“飛友”一起。所謂“飛友”,就是在網上發布某日欲去某地旅行,求結伴同游的人。很快,網上就有信息反饋者,她和他們會相約在某個目的地見面,然后同游幾天。這種“飛友”,也叫“旅游搭子”。
阿英是我一個學生,她嫌學校飯堂的飯菜不合胃口,經常周末尋找一起吃飯的人,在網絡上告知想打牙祭的時間及地點,不一會兒,有人就會私信她,愿意同她一起去,這種人叫“飯搭子”。
阿珠與阿英的經歷不是個案,很多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類“搭子”,或有尋求“搭子”的意愿跟行動。有“旅游搭子”“飯搭子”,必然就有“自習搭子”“逛街搭子”“觀影搭子”“徒步搭子”“city walk搭子”“回家搭子”“健身搭子”“留學搭子”。
“搭子”的完整涵義是“臨時搭伙,去做或完成某件事”。通常情況下,“搭子”關系的建立肇始于開始做某件事,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