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蛋殼上的中式“達芬奇密碼”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河北可能是最能印證這句話的省份。

自古以來,河北一帶都是糧食產量高、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域。因此,從這里誕生的藝術形式似乎總是在樸實無華、充滿煙火氣的平凡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歷數一下河北有名的非遺文化便可知:面塑、泥塑、木雕、蛋雕等,它們幾乎都是取材自普通生活中最簡單的物件,而河北的藝術家們卻總能讓這些簡單的物件開出花來。

藝術予人的智慧,或許就藏在再普通不過的生活中,只待有心的人去發現。

生活藝術家

幾百年前,意大利藝術天才達芬奇在小小的雞蛋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密碼。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蒲德榮從不覺得自己是天才型的手藝人,但是他的藝術創作之路同樣與蛋有緣。

在蒲德榮的家鄉河北省涿州市,要聊藝術,似乎不能只聊藝術。要聊的是作為中國重要糧棉產量大省,河北是全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在這樣一片擁有豐富地貌的土地上,人們的情趣有充分釋放的空間,他們格外地熱愛生活。

蒲德榮就是一位“生活藝術家”。他并非專業出身,但從小家中就有祖輩做過蛋雕,然而即便是潛移默化中使他走上這條創作道路的家人,最初也沒有把蛋雕作為事業,而只是在茶余飯后當作一種消遣,“簡簡單單,雕著玩兒”。蒲德榮之前曾經從事過各種各樣不同的工作,當過小工、修過表,也開過小賣部,用他自己的話說,“干過很多雜活”。這些雜活從沒有消磨他對生活的熱情,反而為他的創作積攢了非常多的素材。多年來,蒲德榮無論在哪里、在做什么,他都在堅持著一項自己的愛好——畫畫。尤其是極其講究線條的工筆畫,勾回彎繞間的韻味讓他著迷。1995年,蒲德榮正式開始以蛋雕為業,他一直喜愛堅持的工筆畫便成了他手中的利器,能讓他在蛋雕的過程中更好地呈現細枝末節。

要做蛋雕,蛋的篩選就非常嚴苛。蒲德榮每次都要對蛋殼的形狀、色澤、蛋殼分布的厚薄程度等等進行嚴格的把關。篩選完的蛋要先進行打孔,之后再通過小孔加入氣壓把蛋液排出來,謂之“注氣排液法”。排空液體之后,再把蛋殼清洗風干。前后大約至少要半個月左右,才能開始啟動雕刻過程。

鴕鳥蛋、鴯鹋蛋、鵝蛋以及鵪鶉蛋等都可以作為蛋雕的原料。但早期蒲德榮還是以生活中最常見的雞蛋為主深耕了二十年。

這個過程中,反復失敗也在所難免?!澳菚撼噪u蛋都吃頂了?!逼训聵s回憶起每天把做了蛋雕的雞蛋吃下去的故事時樂不可支,“但是現在我還是喜歡吃,蒸雞蛋、炒雞蛋,反正變著法吃?!?/p>

易碎之寶

春秋時期,管仲曾于《管子·奢靡》寫道“雕卵然后淪之”,這便是有關蛋雕最早的史籍記載【1】。此后,蛋雕開始逐漸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關于“鏤雞子”習俗的說明和記載。宋朝陳元靚則在《歲時廣記》中記錄了“寒食日,俗畫雞子以相餉”。千余年前蛋雕與民眾生活的緊密結合,逐漸成為一項民間傳統工藝。至今,在江蘇、安徽等許多地區仍有在婚娶時贈送紅雞蛋的習俗【2】。從明朝時期開始,老百姓開始自發嘗試在蛋殼上雕刻簡單的文字圖樣,并賦予它們吉祥的喜慶意味,現代蛋雕藝術也由此發源。

蛋雕藝術并不是只出現在中國。早在基督教傳入歐洲的時候,就開始有人在蛋殼上進行繪畫裝飾,作為寓意著“重生”的復活節彩蛋,這一習俗直至今日仍然在歐洲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地區盛行。在俄羅斯等地,還有在蛋殼上鑲嵌珠寶的習俗,俄羅斯皇室也將其視為御用珍品。

在中國,蛋雕更是多元傳統文化的聚集,一個作品中往往滲透著書法、繪畫、雕刻等多種技藝。蒲德榮說,他還是喜愛蛋雕多過于蛋繪。單論雕刻技藝,他們就會運用陰刻、陽刻、浮雕、鏤空等多種方式,讓其更有厚重感和立體感。

蛋雕是一種刀尖上的藝術。它的形狀來自刀的刻畫。蒲德榮說,蛋雕匠人的刀沒有現成的,多年以來,他所用的各種刻刀都由自己制作。先買鋼材回來,找地方切割成合適的厚度、寬度、長度,再進行細化加工。刀如果剛度不夠,或是不夠鋒利,就會出現刻不進去或者打滑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每一個蛋雕在經受千雕萬刻之前,刻刀早已經受過了層層打磨。

同時,無論是制作還是保存,蛋雕都仿佛行走在刀尖上,因為蛋殼非常脆弱,隨時都可能碎掉。尤其是雕刻的過程中,越往后,蛋殼越薄、支撐點越少,難度就越大。同時如果保存不當,也非常容易裂紋、變色甚至破碎。

正因為原材料的特殊性,做蛋雕不僅需要手藝人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與雕刻技術,同時還需經長時間反復機械練習,以此具備一定的創作素養。這導致蛋雕技藝者的培養時間十分漫長,往往長達十多年甚至數十年。另外由于是手工技藝,沒有系統性的書面記載和體制模式的傳承手段,導致傳承的時間成本巨大。

藝術理論家、非遺保護專家陳岸瑛表示,蛋雕是典型的表意藝術,不涉實用,僅供觀賞,這使它較難通過“用字引領”這條道路走進現代生活。進入信息化時代之后,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再加之蛋雕即便作為非遺也相對小眾,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學習它的回報率不高。隨著蛋雕技藝傳承人的年齡不斷增長,傳承與發展也相應地陷入桎梏。

出殼新生

作為當地唯一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蒲德榮從未停止過創新。

早年,大多數的蛋雕都會以木頭作為底座,相對而言更加穩固,在藝術品中也更常見。而為了追求藝術品的整體美感,蒲德榮自創了拼雕和套雕技法制作了蛋雕底座,讓整個作品渾然天成、通體一色,無論是美觀度還是完整度都提升了一個臺階。

而為了突破蛋雕作為小眾非遺傳承的重重桎梏,今年,蒲德榮開創性地嘗試了全新的題材——熱門游戲《原神》中璃月的場景雕刻。

從選蛋開始,蒲德榮就反復斟酌。最初選中的是頗具特色的深綠色鴯鹋蛋,后來考慮到表現璃月豐富多彩的層次感,又選擇了通體白色的鴕鳥蛋。

即便是比雞蛋大得多的鴕鳥蛋,雕刻的難度依然非常高。首先蛋雕不像石雕,厚度可以無限延伸,也不同于木雕有韌性。蛋雕的過程中,即便有一根線條處理得不好,很可能導致線條就崩斷且無法彌補,整個雕刻過程可謂是步步驚心。

其次鴕鳥蛋是單一色的蛋,不同于有色澤的雞蛋和鴯鹋蛋可以通過深淺力度來展現顏色的變化,鴕鳥蛋上的變化需要進行浮雕和鏤空來體現層次感。再加上蛋的表面是橢圓狀,全都是弧面,因此所有的繪畫都沒有辦法像在平面上一樣橫平豎直,而是需要順應蛋殼的弧度和角度來勾勒。

經過反復的雕刻嘗試,蒲德榮終于將三個蛋雕作品完成,璃月的人、物、建筑惟妙惟肖地在蛋殼上展現了出來。

陳岸瑛認為,蛋雕是一項“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有幾分老莊哲學的味道。蛋雕工藝難度高,制成品卻十分脆弱,制作者鍥而不舍,精益求精,體現出不計得失的工匠精神。蛋雕體量通常較小,正與“以大觀小,以小觀大”的中國藝術精神相通,螺螄殼里做道場,細微處見人生。

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蒲德榮正是一位這樣的生活藝術家。此次與《原神》的合作,也是一種讓小眾非遺蛋雕向現代化傳承方向孵化出殼的新路徑。

在過往“以師帶徒”的傳承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的今天,除了應完善其現代化教育體制,更應思考如何降低普通老百姓接觸到蛋雕的門檻。陳岸瑛對此認為,蛋雕、蛋繪的原材料唾手可得,入門也不難,適合發展為普及性的手工體驗活動。例如小朋友吃完蛋,將蛋殼制作成藝術品,在節日、生日時送給父母,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

而蒲德榮與《原神》聯動的嘗試,是在當下的傳播語態下尋找到了最容易吸引年輕人的方式。使用新媒體、游戲這樣的工具,讓小眾不再只是居于廟堂之上或是深山竹林,而是用更快速、更新潮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

在《原神》以古代中國為原型的璃月場景中,人們生活在富饒的港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如此近,幸福是如此平凡、如此觸手可及。對于當下的年輕人來說,讓藝術與文化變得“觸手可及”尤為重要,而蛋雕與游戲,都是實現這件事的載體。因此,無論是誕生于距離他們多么遙遠的非遺,他們都有了機會迅速嘗試。非遺的守護與傳承,正需要向所有人發出這樣平凡卻脫俗、坦誠而熱烈的邀請——“來,它就在你身邊,你要不要試一試?”

蛋殼雖易碎,但它承載的屬于蛋雕的古老情懷與夢想卻永不消失。它正在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里等待被揭開平凡的塵罩,等待一個讓生活熠熠生輝的機會。

參考文獻:

謝宇寧,李汶謙,江磊.蛋雕藝術的傳承現狀與文創化發展[J].今古文創,2021(23):102-1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1.23.047.

鄭天皓.淺談蛋雕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人文天下,2019(18):63-67.DOI:10.16737/j.cnki.rwtx81281190.2019.18.013.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