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原副市長張思平:國有企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目標是讓它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而不僅僅是政府追求GDP的平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基本職能應該是為社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運行的安全,政府的基本職能應該也是國有企業的基本任務。
深圳的發展符合我們追求的目標。我們親身參與到深圳的建設過程,哪條路是怎么修的,哪棟樓是怎么蓋的,哪家企業是怎么發展的,我們都清清楚楚。中國要成為現代化的國家,深圳要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就要通過改革走市場經濟的道路,跟上世界潮流,與世界文明接軌。
發自:深圳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3年11月17日,張思平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辦公室。(南方周末記者杜寒三/圖)
11月的深圳,仍像是春天。
坐落在深圳河畔的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里,張思平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書法作品《陋室銘》。
這位研究院的創辦人年近70歲。退休前,他的辦公室內掛的書法作品是“天道酬勤”。退休后換成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前兩年,又換成了《陋室銘》。張思平解釋,3次換書法,標志著他人生的3次轉變。
如今每個工作日上午8點,張思平都會到辦公室寫書、做研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從20世紀90年代到深圳工作,近三十年來,張思平一直參與深圳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2003年任深圳市副市長后,又長期分管國資國企和全市改革工作。
2023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張思平在年初出版新書《深圳國有企業改革四十年》,梳理了四十年來深圳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歷程、內容和理論創新方面的突破,力求對未來深圳乃至全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供參考。他希望,這本66萬字的著作,不僅是對深圳國有企業改革探索的總結,還能起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作用。
2023年11月17日,在深圳,張思平就深圳的改革尤其是深圳國企改革,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總結深圳國有企業改革實踐
南方周末:出版這本書有什么契機?
張思平: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我寫了約4萬字的文章《深圳與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對深圳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的基本作用、深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基本階段、深圳改革開放實踐中的基本經驗,以及深圳改革開放中的不足和挑戰進行了梳理。
這篇長文作為一家之言,難免有以偏概全的缺陷,但也受到了理論界、改革界和出版界的關注。一位出版社的朋友,希望我能在文章的基礎上,寫一本全面總結深圳改革開放的學術性著作。
由于自己的經歷、水平有限,寫一本全面總結深圳四十年改革開放的著作力不能及,考慮到自己在深圳工作近三十年,一直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深圳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對這一領域更為熟悉,國企改革的討論空間也更大一些,所以用兩年時間寫完了《深圳國有企業改革四十年》這本書。
南方周末:有讀者用“難得的真誠”來評價這本書,比如你在書中提到上世紀90年代,深圳在“放小”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遺留了一些問題。你自己的評價呢?
張思平:深圳在四十年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既取得了成績和經驗,也不可避免地有不足和失誤。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深圳“抓大放小”過程中,對一些難以生存的小企業,采取了關、停、并、轉等多種方式退出。在“放小”過程中,雖然也采取了一些配套措施,但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對下崗職工的安置和保障沒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后來造成相當一批下崗職工生活困難。我看過他們的住處,住在黑燈瞎火的屋子里,生活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