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科幻學者三豐:科幻粉絲文化為何重要?

本身世界科幻大會的誕生就是由科幻迷發起的,類似科幻粉絲的年度大聚會。雨果獎從1950年代開始頒發,首先要獎勵年度的最佳科幻作品,與此同時他們想,既然是我們科幻粉絲的聚會活動,我們也可以為粉絲文化做一些獎勵。

很長一段時間,科幻是作為邊緣文化存在的,很多科幻基礎的東西,是由科幻迷來建設的。

責任編輯:李慕琰

在英國舉行的科幻周末活動中,科幻迷扮演成《星球大戰》中的沖鋒隊員。許多參加活動的人都穿著他們最喜歡的科幻人物的服裝和裝備。(視覺中國圖)

在英國舉行的科幻周末活動中,科幻迷扮演成《星球大戰》中的沖鋒隊員。許多參加活動的人都穿著他們最喜歡的科幻人物的服裝和裝備。(視覺中國圖)


2023年,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中國舉辦,雨果獎頒出。除了歷來受到矚目的最佳小說作品獎項之外,很多人第一次留意到,雨果獎專門為科幻粉絲設立的獎項,比如“最佳粉絲雜志”“最佳粉絲作者”等,也有長達數十年的歷史。

外界常常將雨果獎視為“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一些科幻界人士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為雨果獎評獎時不設專業評價委員會,而是由具有會員資格的人公投票選。在資深科幻迷、科幻譯者金雪妮看來,世界科幻大會更像是科幻迷的年度聚會,雨果獎也許并非重點。

金雪妮認為,很長一段時間,主流視野只將中國科幻理解為“單純的文本跟圍繞文本展開的這樣一個群體,大家的目光還是主要集中在頭部的劉慈欣、韓松、王晉康這些人身上,忽略了中國科幻本身其實是一個有著隱藏的龐大活力的讀者群體”。

在科幻研究者三豐看來,科幻粉絲文化的重要性體現在粉絲迷社群的建設與聯絡。他對“科幻迷”做了更為嚴格的定義:平時只閱讀科幻小說、看科幻電影的人算是“普通的消費者”,而那些愿意為科幻花額外的時間精力的人,比如寫科幻小說、編科幻雜志、剪科幻短片等,才被視為“科幻迷”。

他說,如今科幻領域的重要作家、學者,大多是從科幻迷轉變而來。

2023年11月,圍繞科幻粉絲雜志和科幻粉絲文化,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中心訪問研究員三豐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科幻社群為科幻文化事業提供骨干人才

南方周末:為什么雨果獎除了獎勵科幻作品,會有專門針對科幻粉絲的獎項?

三豐:世界科幻大會最早誕生在1939年,第一屆在紐約,本身世界科幻大會的誕生就是由科幻迷發起的,類似科幻粉絲的年度大聚會。雨果獎從1950年代開始頒發,首先要獎勵年度的最佳科幻作品,與此同時他們想,既然是我們科幻粉絲的聚會活動,我們也可以為粉絲文化做一些獎勵。

雨果獎最終形成了目前的格局:部分獎給職業作家、出版商、畫家,另外一部分是偏向于粉絲導向的粉絲文化。所謂職業作家,在我看來,一是指他們的專業達到很高的水平,二是以商業為目的,放在出版市場上賣。不過,很多粉絲作者、粉絲畫家,也能達到比較高的專業水平。他們不以商業為目標,是以增強粉絲文化為導向。

南方周末:怎么定義專業和粉絲之間的區別?

三豐:其實沒辦法做非常明確的區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