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碳目標:如何設定,有何特點?
在國家雙碳目標承諾的三年之間,中國的企業也在碳目標設定的路上不斷摸索前行。
跬步千里,循序漸進,中國企業的雙碳之路才能越走越實。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如果要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C范圍內,到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應當較2019年水平相比減少約43%,各國還需要制定更具雄心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才能實現這一減排路徑。在阿聯酋迪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也就各國碳目標達成進展進行了新一輪的盤點。
中國政府3060雙碳目標發布已過去整整三年。三年來,中國企業不斷探索自身雙碳目標,從理解雙碳目標的內涵與意義,到摸索評估適合自身發展階段和行業特點的低碳發展路徑和目標。2023年,南方周末再次啟動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以200余家各行業雙碳行動較為領先的企業為調研對象,力圖對中國企業的雙碳行動進展形成更加立體的認識(點擊查看《中國企業雙碳行動觀察報告(2022-2023)》)。
聚焦中國企業的目標設定,根據南方周末2023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百強榜,在百強企業中已經有87家公布了不同程度的減排目標,其中45%公開了絕對碳中和目標,公開減碳強度目標和減碳比較目標的分別占15%和11%,能夠完整公開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的占29%。
雙碳行動力百強企業的碳目標設定情況
企業目標設定多層次的特點是什么原因?如何幫助企業設定更加切實可行的減碳目標?我們邀請了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披露全球聯席總監李蜚先生圍繞企業的碳目標設定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CDP披露全球聯席總監李蜚
李蜚認為,這種目標設定的多層次,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企業減排工作所處階段不同,以及減排工作優先領域的差異。從調研結果看,中國企業已經在脫碳之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對于尚未設立碳目標的企業,李蜚建議企業應盡快摸清家底,在設置目標的時候可以注意兼顧長期與短期、強度與總量,并從自身運營入手逐步拓展至價值鏈的減排。
目標多層次,減碳仍在路上
南方周末:你如何評價中國企業目標設定上的這種多層次?
李蜚:CDP作為一家致力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國際機構,以信息披露為抓手,引導企業采取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已有二十余年的時間。通過對2022年中國企業CDP披露氣候變化內容進行分析,我們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近七成的企業設立了氣候相關的目標,約60%的企業設立了絕對或強度碳減排目標;設定凈零目標的企業數量占回復企業的10%。中國企業設定目標的多層次跟自身業務發展現狀以及低碳規劃布局密切相關。
南方周末:目前,中國企業設定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的比重還比較低,你怎么看待中國企業在碳減排上所處的階段?
李蜚: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目前我國經濟仍處于持續工業化階段,處于實現碳達峰目標階段。對于很多企業而言,目前可能還無法制定出具體總量減排目標,更較難將目標延伸至價值鏈。因此,處于急速發展與變革當中的大多數企業,制定短期的、可控的強度減排目標符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
雄心需強化,關注價值鏈
南方周末:怎樣評價企業目標設定的領先性?
李蜚:首先,看企業設定的目標年份。例如,從支持國家政策的角度,是否不晚于國家規定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年;從確?!栋屠鑵f定》1.5°C溫控目標能夠順利實現的角度,是否設定了不晚于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
另外,從設定目標涵蓋的排放范圍觀察,除了關注自身運營減排,企業設定的碳目標是否將價值鏈脫碳納入考量。對于設定長期碳中和與凈零目標的企業而言,是否同時設定了短期階段性目標,以更好地衡量和評估脫碳階段性進展。最后,需要關注設定目標的實施路徑,以及方案的可行性等要素。此外,企業是否參加了認可度高的國際和國內氣候相關倡議,并進行公開的減碳承諾也可以作為企業設定目標領先性與否的參考。
南方周末:你提到了國際倡議,目前很多中國企業對參與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很感興趣。該倡議是否針對發展中國家企業有特定的目標設定方法學?
李蜚:SBTi是一個自愿性的全球減碳倡議,企業加入了該倡議設定的目標符合最新的氣候科學,并與 《巴黎協定》溫升目標保持一致。這個倡議是由CDP、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GC)、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起。截至2023年11月年底,全球有超過6700家企業加入了該倡議,其中中國企業有309家。
目前該倡議還沒有充分考慮到參與企業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因素,也就是說,來自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企業設定SBT的要求與發達經濟體國家是相同的,目標的設定仍從總量減排作為核心角度出發。如前討論,中國和發達國家處在不同的排放階段,這讓業務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的企業覺得該倡議的標準過于“嚴格”,對加入該倡議也就“望而卻步”。所以,參加SBTi這種國際倡議,并完成目標審核,也是衡量企業設定碳目標領先性的一個角度。
南方周末:除了碳中和絕對目標,你在評價一家企業的雙碳行動領先性上還會看什么?
李蜚:對于我而言,我會關注企業供應鏈脫碳領域的進展,例如是否進行了供應鏈范圍三排放的核算,是否有明確的供應鏈減排的目標和規劃,是否與供應商溝通合作,尋找創新的減排解決方案等。
如果一家企業的減排工作和行動已經沿供應鏈逐步向上游進行延展,那則證明這家公司開始對啃下“硬骨頭”發起挑戰,已增加在自身運營以外的減排工作的投入。根據CDP的統計,平均而言,企業供應鏈端的排放是其自身運營排放的11.4倍,對于一些處于下游且供應鏈鏈條復雜的企業而言,可能到達到30倍。供應鏈排放主要來自采購商品和服務過程產生的排放。
我們非常欣喜地發現,在南方周末的調研中,有29%的企業在設定減排目標的時候,考慮到了供應鏈端的排放,設置了價值鏈碳中和的目標。期待未來這個比例能繼續提升,也期待在推動供應鏈脫碳的過程中,企業通過產品研發和設計,減少產品碳足跡,利用低碳產品打開更多的市場,能夠與供應商合作識別能效提升潛力,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甚至通過供應鏈可持續金融方式,降低供應商的減碳成本,目前已經有很多企業通過CDP披露了這些良好實踐。
謀定后動,腳踏實地
南方周末:對于尚未設立碳目標的企業,減碳成本是一大顧慮,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李蜚:不可否認,企業減碳是有成本的。一些企業在進行減碳成本測算后,往往會進行觀望,希望在成本低點的時候再入局,這是一個合理的思考邏輯。但如果一味地觀望而未采取行動,企業可能會錯失提早獲得減碳受益的機遇。我們以前做過相關統計,平均而言,企業可以在3-5年內收回建設可再生能源設施的成本,有些企業甚至通過出售綠色電力而獲利;另外,提早在脫碳領域投入,在未來可以給企業帶來減排成本的節約。
南方周末:你對于企業設定碳目標有什么建議?
李蜚:首先,“摸清家底”,做好全面碳盤查工作,了解自身排放特性,識別排放熱點,這將為設定合理、科學的碳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完整的碳目標,需要包含如下元素:基準年以及排放信息、目標年以及計劃實現的減排目標、減排目標涵蓋的排放范圍,例如運營環節,還是包括全價值鏈排放,以及設定目標的方法學的描述。
第二,企業應充分考慮國家政策的要求,企業自身業務發展和戰略規劃,以及核心利益相關方的期望與訴求,在設定目標的過程中,建議企業
1)長期和短期結合:如果企業設定長期的碳中和目標,同時也應設定短期目標定期衡量階段性進展,這對于長期目標的達成是非常重要的;
2)強度和總量結合:對于處在快速發展期的企業,更傾向于設置強度目標。但隨著國家碳達峰的步伐加快,建議企業做好長遠規劃,設定總量減排目標指導達峰后期減排規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3)運營和價值鏈結合:目標可以循序漸進,先聚焦運營階段,然后擴展到全價值鏈。
作為領先的企業而言,如何通過碳目標設定增加國際競爭優勢?可以考慮參加SBTi等國際知名氣候倡議,設定與《巴黎協定》1.5°C溫控目標對標的脫碳目標,做好價值鏈減排的規劃,這些也是資本市場、ESG評級機構以及采購方關注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