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之君還是折騰女王?從“武周新字”看武則天的歷史形象

對那些權力來源合法性較弱,而“僭主”色彩較強的君主來說,他們往往處在一個充滿敵意且危機四伏的環境之中,因此他們傾向于使用服從性測試篩出和消滅反對者。而對那些權力合法性較強,或自身政治智慧超群、實力強大的君主來說,這種內耗則顯得沒有太大必要。

責任編輯:陳斌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有名有實的女皇帝,歷史上對于武則天的評價經歷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演變過程。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是由男性主導的強權社會,女性在法律和道德層面上的“半財產”地位決定了她們往往是作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因此對于武則天的這次“逆襲”,在古代歷史上不乏“狐媚惑主”“牝雞司晨”的批判。

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后,幾乎基于完全相同的原因,武則天又因為其“反抗性”被推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位,相關的正面評價往往避開其在處理邊疆問題上的重大失誤和災難性后果,著眼于其在位期間對科舉等一系列制度的增益化改革,盛贊其在內政治理方面的成績。

守成之君Vs折騰女王

然而隨著對武周時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武則天在內政治理方面的評價也開始出現分裂,一種觀點認為,武則天是典型的“守成之君”,她在治國中取得的功績,絕大部分是在太宗時期的基本政策體系上進行的修修補補。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折騰女王”,她在位期間不但任用武家子弟,大肆培養酷吏,營造恐怖政治氛圍,而且進行了很多毫無意義的“改革”,造成了極大內耗,國家深陷嚴重的邊疆危機之中,而且出現了人口隱匿、逃亡問題,國家有了走下坡路的跡象。

從史實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折騰女王”的說法顯然欠缺了一些深度,筆者將從“武周新政”中最典型的“則天造字”中,對這一說法進行剖析。

“折騰”可能是現代漢語中語義最為豐富的詞匯之一,《現代漢語詞典》對“折騰”一詞的釋義有三個,分別是最接近其詞語本意的“翻來覆去”,以及兩個延伸意思“反復做某事”和“折磨”。但實際上這個詞的詞義的外延和內涵要大得多,但通常是偏向負面的,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將“窮”與“折騰”組合成“窮折騰”一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