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沖突里的“人質”與“囚犯”,誰能帶他們回家?
“無辜的人不應該被劫為人質,我們想要所有人都回家?!?br />
無論是“人質”還是“囚犯”,無不面臨疾病、傷痛的風險,與家人分離、失去自由的痛苦。在一輪又一輪的戰爭炮火中,誰能帶他們回家?
責任編輯:姚憶江
因為一場戰爭,看起來毫無交集的人們,命運突然密切相連。
一邊是10月7日襲擊事件中被俘的以色列“人質”,另一邊是近年來因各種“罪名”被關押或軟禁的巴勒斯坦“囚犯”。
2023年11月24日-30日,巴以雙方以1:3的比例如約“換俘”,80名以色列籍人質和240名巴勒斯坦囚犯被先后釋放,另有數十名外籍人質。12月1日起,加沙地帶戰火重燃,被扣押人員的釋放一事也隨之中斷。據以色列政府最新披露,截至目前被哈馬斯扣押的人質為137人。
“除非以色列就雙方互換被扣押人員進行談判,否則將無法解救任何以方被扣押人員。”當地時間12月10日,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發言人阿布·烏拜達在電視講話中表示。
長達七十多年的沖突中,巴以“換俘”并不罕見。2011年,哈馬斯一方曾用1名以色列俘虜換回了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多年來,在以色列占領區,數千名巴勒斯坦人被投入監獄,其中有不少婦女和未成年人。
無論是“人質”還是“囚犯”,無不面臨疾病、傷痛的風險,與家人分離、失去自由。在一輪又一輪的戰爭炮火中,誰能帶他們回家?
12月9日,以色列被扣留人質家屬舉行公開集會,呼吁將所有人質盡快帶回。(以色列人質和失蹤家庭論壇供圖)
“等你回家”
以色列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外,有一個開闊的露天廣場。10月7日的襲擊事件發生后,被劫持人質的家屬們開始在這里聚集。
每天都有許多以色列人來到這個廣場,其中包括媒體記者、民間志愿者、以色列政府官員等,他們與家屬們交談、擁抱、表示支持。而家屬們在這里接受安慰、出席集會、發表演說。這里有了新的名字——“人質廣場”。
職業攝影師海倫經常來到這里。她會主動和家屬們聊天,免費為他們拍照。這些單人肖像照展示在海倫的網站上。每張照片下面都寫著家屬的名字,同時附上一句話,“等你回家”。
海倫本是一名商業攝影師,她原本的工作是為新生嬰兒、孕婦以及生日壽星們拍寫真。突襲事件讓她的生意驟然冷清,“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戰爭氛圍,人們沒有心情拍照”。
生活中,海倫是三個女孩的母親。想到那些孩子被劫走的以色列母親們,海倫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么。她唯一熟悉的就是手上的相機,于是她決定去拍一些照片,讓大家知道誰在等親人回家。
海倫把這個項目命名為“一家人”?!斑@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可能是我的女兒們,可能是我的父母,也可能是我。我們彼此之間沒有區別?!?/p>
為家屬拍照時,海倫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看鏡頭。透過攝像機,海倫從他們眼中看到了濃重的悲傷——可怕的噩夢持續了這么多天,他們卻對自己所愛的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