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無法被AI取代,因為它能打動人心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使無數人著迷,它成功的原因除了美食本身更有解說者傳神的表達,試想如果換成AI語音,解說會失色多少?
責任編輯:溫翠玲
(本文是對《特朗普用自己的音色講普通話:AI正在取代配音、口譯與英語老師》(2023年12月7日《南方周末》自由談版)一文的回應)
有聲語言的表達不僅要讓人們明白“說什么”,還要讓人聽明白“怎么說”,而后者可以幫助聽者更好地理解說者說的是什么。
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這篇作品中回憶父親送站,給腳夫講價,囑托茶房照顧“我”,而“我”卻笑他迂,作者后來懂得父親的苦心,自嘲地寫到:“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币粋€“太”字盡顯作者對自己自作聰明的強烈自責,在有聲朗讀中不注意“太”的語氣表達就會造成理解上的歧義,使自責變成自夸。
有聲語言表達不僅傳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