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逆周期下,金融變革力量在萌發嗎?| 新金融大會

今年科技行業是一枝獨秀,但基座技術熱實際應用冷。

插上科技的翅膀后,銀行業或許會出現巨大的分化,馬太效應會更強。

對于當下的房地產市場來說,金融創新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防風險才是第一位。

科技創新類的實體企業最缺的就是銀行貸款所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上億形成的知識產權或股權估值,在銀行現有的體系里無法作為抵押物。

責任編輯:謝艷霞

極不平凡的2023年即將遠去,充滿變數的2024年即將迎面而來。學界和業界對2023年的經濟體感如何?核心原因又是什么?逆周期下金融變革的力量是否在萌發?表面上火熱的百模大戰會重塑金融業嗎?

在南方周末于日前在北京舉辦的首屆新金融大會上,針對上述問題,五位受邀嘉賓進行了“逆全球化之下的金融變革力量”圓桌對話,洞察經濟、金融和科技之變,試圖破解其困。

受邀嘉賓分別為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資本市場研究室研究員、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博導、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亞洲開發銀行高級顧問郭田勇,度小滿首席架構師李豐和北京邁納士手術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子忠。

張偉擁有20年教學研究經歷和15年金融教育培訓經歷,共為工農中建招行等各大銀行教授了三百多個培訓班,尹中立從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金融研究三十多年,郭田勇擁有三十多年銀行從業和研究經歷,李豐參與了多項國標的制定,個人累計申請了六十多項國際國內發明專利,劉子忠則是一位連續創業者。

五位嘉賓認為,企業要有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方能穿越周期,銀行要響應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實現突破性創新,高質效服務科技等實體經濟。而資本市場應加大退市力度,真正實現優勝劣汰。

12月8日2023新金融大會圓桌對話:逆周期下的金融變革力量

12月8日2023新金融大會圓桌對話:逆周期下的金融變革力量

“機”大于“?!?,未來可期

南方周末:現在戶外是北方的冬天,室內猶如花城的春天。一門之隔,體感迥異。第一個問題的關鍵詞是“經濟體感”。五位嘉賓對你所研究或者所從事的行業的總體感覺如何?

張偉:2023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且面對四大風險挑戰。這與預期中的經濟報復性增長或V形反轉有較大心理落差,目前在各項政策推動下,無論是監管者還是從業者、教學研究者,大家都高度重視,在忙著找機會和解決問題。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張偉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張偉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資本市場研究室研究員、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尹中立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資本市場研究室研究員、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尹中立

郭田勇:今年我國經濟內外部均面臨較多困難,比如疫情導致消費疲軟,但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的“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三十一條”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對于地方政府債務和資本市場發展等各項新舉措陸續出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機會仍是機大于危。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博導,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亞洲開發銀行高級顧問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博導,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亞洲開發銀行高級顧問 郭田勇

北京邁納士手術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子忠

北京邁納士手術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子忠

南方周末:目前金融業在百模大戰,紛紛宣稱研發甚至投入使用的金融大模型。李豐先生和我們外行感受到的“火熱”一樣嗎?

李豐:我認為,今年科技行業是一枝獨秀,但基座技術熱實際應用冷。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整個科技行業被大模型帶著跌宕起伏。從第四季度來看,投資界和技術圈的火熱看似還在繼續,實際上已經開始冷靜與思考:大模型技術的大范圍落地與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家對大模型的期待是合理的,因為大模型技術確實有很大突破,從使用層面、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識庫能力都有極大提升。然而,任何橫空出世的新技術若要實現商業化運轉或產生社會價值,都要經過與社會的融合、與認知更新以及與場景和應用的結合。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因此,未來可期,但未來還沒有真正到來。

度小滿首席架構師 李豐

度小滿首席架構師 李豐

個體競爭力很重要

南方周末:今年經濟和金融弱復蘇的原因更多在于經濟大周期還是在于行業自身?

張偉:大周期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此前,銀行業規??焖贁U張,其利潤、資產和存貸款規模的增速極快。這是伴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大潮,并不全是憑借自身核心競爭力取得的。同樣,目前銀行業面臨的規模增速放緩和利差變薄等諸多風險,也與宏觀經濟緊密相連。

南方周末:大周期之下個體自身競爭力非常重要。

郭田勇:過去,房地產市場、地方債務和對外出口的制造業企業都是銀行資金的重要投向,這幾大重點領域在近一年里出現了不少問題。在這種背景下,銀行繼續保持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較難。實體經濟強則銀行強,實體經濟弱則銀行弱。預期明年這幾大重點領域需求系統性恢復的可能性較小,銀行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新投向。另一方面,要刺激國內經濟,保持實體經濟增長,利率中樞將不得不繼續下移。如果商業銀行信貸需求沒有恢復,息差只能進一步收窄。但熬過明年,會逐步變好。

南方周末:A股在16年前已經站上3000點,目前還在這個點位進行拉鋸戰。但中國GDP在16年間一直保持增長。通常而言,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如何推動股市為何長期健康發展?

尹中立:第一,股市和GDP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線性關系。第二,國內上市公司已經從一千多家發展到現在的五千多家,即使指數還停留在3000點,兩個3000點之間卻是天差地別。幾經起伏,A股市場融資規模已經接近幾萬億。

第三,市場存在結構性缺陷。從市值排名來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霸榜前四名,然后是中石化、中石油、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金融業和傳統產業企業的市值占據比重較大。反觀美國股市,排在頭部的是市值幾萬億美元的高科技公司。即使股價大幅度上升,也不會產生高估值泡沫,因為其持續性的高增長背后是高水平的技術壁壘。而國內總市值最大的傳統產業企業都難以獲得高增長和高估值,股票指數自然難以持續上升。

第四,指數本身的問題。全世界主流的股票指數都是成份股指數,而我國是綜合指數。國內退市制度力度不大,越來越多失去競爭力的公司會對綜合指數產生“拖后腿”的影響。若要讓綜合指數早日擺脫3000點困境,需要有關部門修改指數編制方法。如何修改指數編制方法和計算方法,讓投資者習慣于新的交易制度和方法,需要時間慢慢化解。(編者注: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宣布,將于2024年1月2日正式發布中證A50指數)

南方周末:李豐先生剛才說,大模型一枝獨秀,但是基座技術熱實際應用冷,核心原因是什么?

李豐:過去十年,互聯網紅利已經耗盡,科技業期待新技術助推產生新增長。從區塊鏈到元宇宙,再到如今的大模型,背后都是科技企業渴望技術創新的熱情,同時基礎大模型技術出現了創新性的突破,表現為基座技術熱的特征。

為什么實際應用冷呢?大模型本身門檻非常高,前期需要大量投入人力資本和算力資本。一般科技公司難以支撐起來,同時行業所需要的數據問題用錢或者資源也難以解決。需要這些困難解決后,才能真正實際應用,所以難度是很高的。

此外,技術長遠發展需要實現商業閉環。只有技術產生了利潤回報,企業才能持續地增加對技術的投入。但商業閉環所需要的業務對接、商業對接和人認知力更新,并不是技術能夠實現的。因此,所謂的“百?!?,最終可能只留下“十?!被颉拔迥!?。

商業閉環的最終狀態可能是:在市場足夠集中時,大量的資源投入成本被海量用戶分攤,并通過服務海量用戶實現利潤增長。逐漸認識到這一門檻和發展問題后,投資者和行業都進入了冷靜期。

讓金融真正服務實體、服務科技創新

南方周末:綜觀中外經濟史,寒冬會催生革命性的創新和偉大的公司。金融創新的力量是不是正在萌發?請問一下張院長和郭教授,據兩位觀察,銀行業有沒有試圖變革?如果有,哪些方面有突破?

張偉:近十幾年來,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發展和人工智能技術及大模型等技術不斷涌現,都在不斷推動銀行發展。在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問題交替的影響下,銀行經營壓力較大,銀行息差較薄,工行凈息差2022年也只有1.7%,總資產收益不到1%。

在內在壓力下,銀行自身在求變。目前很多銀行都試圖利用科技進行變革,即不斷地開展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許多銀行由原先的熱情似火變成了現在的理性對待,頭部銀行和大型銀行有實力做科技投入,一年投入幾百億元。這對四千多家中小銀行來說是難以承擔的。因此,這些中小銀行轉而尋求外包。插上科技的翅膀后,銀行業或許會出現巨大的分化。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強調做大做強大型金融機構,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比較大,對其準入要求更加嚴格。順應這個趨勢,銀行業的馬太效應會更強。因此,銀行業正在試圖變革,不僅要插上科技的翅膀,還要變革經營的模式,由重規模轉向重效益,同時注重降本增效。

南方周末:這么說,銀行內部有變革的動力,外部有科技的加持。

郭田勇:銀行業的創新能力不低,像工商銀行、平安銀行都做得很好??萍冀鹑谑倾y行支持中國企業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當下,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短期內難以改變。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深入地把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我們要保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銀行的主渠道作用。期待各家商業銀行在風險和機遇中,能夠更好地保持平衡,也希望國家出臺更有力的政策來扶持銀行業。

南方周末:現在房地產金融是中國金融風險中主要風險之一。據尹主任觀察,銀行目前對房地產金融有創新嗎?

尹中立:二十年前,全國房地產市場剛剛興起,溫州炒房團作為一種獨特的現象被熱烈追捧。作為研究者,我當時撰文發聲,提醒政府從自身視角出發,進行規范和干預,如果任其發展會有七大后果,其中包括金融風險、產業空心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年輕人生育意愿下降等,今天基本已成為現實。這篇文章當時發表在《南方周末》上。

過去二十年里,房地產市場快馬加鞭地發展,直到兩年前才出現了拐點。這個拐點的出現和“三道紅線”有很大的關系。有些人認為是“三道紅線”導致了市場的風險。其實原因不在“三道紅線”。真正產生風險的原因是持續20年高負債、高杠桿的經營。杠桿的沖動最終超越了它能夠承受的風險。

今天再談20年前的預言,已然意義不大,我認為,對于當下的房地產市場來說,創新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防風險才是第一位。這一點也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所明確提出的。

南方周末:李豐先生能否用典型案例證明科技正在催生金融業的突破性創新?度小滿在國內首家發布金融大模型,金融會成為最早被重塑的行業之一嗎?

李豐:發展能夠解決幾乎一切問題。對金融業的發展來說,大數據就是互聯網金融非常重要的工具。用戶所感受到的更好用更便捷的服務,背后是大數據的加持。其以非常低的成本實現對用戶更加精準和實時的了解,有效補充了傳統數據中客戶需求的理解及對客戶的風險識別,切實提升了服務。

未來,大模型對金融業的影響可能有兩個方面。第一,理解用戶并服務用戶。某些方面來看,對于用戶的理解或者回應甚至可以超越真人。第二,大模型技術是底層技術的升級,最終體現形式在我們產品或服務的每一個環節,不管是文字、語言、圖片、服務、理解、判斷、決策,疊加升級的仍然是用戶的感受和場景。

南方周末: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到,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劉子忠先生連續創業的三家公司至少是符合數字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的定義。你在連續創業過程中感知到金融創新的力量嗎?

劉子忠:坦率地說,基本上沒有感受到??萍紕撔骂惖膶嶓w企業,最缺的就是銀行貸款所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上億形成的知識產權或股權估值,在銀行現有的體系里無法作為抵押物。因此,即使我們公司已經將技術有了國內首創國際唯一的創新產品,并廣泛在大醫院內使用,但目前為止仍然需要我個人做擔保才獲得了500萬的間接融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黨管金融,和讓金融真正服務實體、服務科技創新。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方向。

南方周末:從政策文件到金融機構落地,還有一段過程,但創新的力量正在萌發。我們把目光放遠一點,對于中國金融業的未來發展,各位嘉賓有何預期或建議?

張偉: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國內的幾家監管部門和幾大行也采取了一些實質性的行動,金融業競爭力應該會產生有條件的邊際改善;國際上諸多因素也在改善。

李豐: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大模型技術獨自的熱鬧絕對不是真的熱鬧,更多技術一起熱鬧,科技的春天才會到來。

劉子忠:我是一個極度樂觀主義者,非??春妹髂昊蛘呓窈笾袊陌l展??萍紕撔氯詫⑹巧鐣闹髁?,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已經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方向和答案。盡管有風險有困難,但創新就是康莊大道。同時,我們做實體企業的人也要不斷地去改進提升和發展自己,不斷反思自己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把握國內市場這一全球最大市場的機遇。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