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不眠:追尋李承干和他的21廠
戰時重慶,日機轟炸,電力緊缺,燈火管制,夜晚只能與黑暗相伴,惟有21廠輪班生產,燈光徹夜照亮著嘉陵江,竟開山城夜景之先河。
八十多年后我夜訪嘉陵江,從朝天門到曾家巖,南北兩岸,燈火璀璨,變幻無窮,令人目不暇接。我只能在斑斕光影中,想象著當年江北陳家館簸箕石碼頭一帶,萬般漆黑中,惟21廠燈火通明、機器轟鳴的場景,腦海里出現的,儼然是陪都重慶的一座抗戰燈塔。
責任編輯:楊嘉敏
宜昌溯長江到重慶只有648公里,億萬年的地質造山運動,造就了雄、壯、奇的絕美三峽,卻把“險”留在了江面:河道狹窄、灣多浪急、礁石密布。三峽大壩修建前,我曾在隆冬時節乘快艇往返三峽,水位降至低點,兩岸礁石猙獰,擠壓航道。小艇穿浪尖,擦礁石,時而高拋不見水面,時而沉底浪濤翻涌,大冬天嚇出我一身冷汗的驚險場景,在我追尋李承干的21廠過程中,時時想起,時時膽顫。
遙想1937年,李承干治下的金陵兵工廠在枯水期過三峽,面臨霧遮、浪擊、觸礁的危險,且當時三峽枯水期只能走木船,木船的動力,主要依靠纖夫拉纖。除了雇傭當地纖夫外,金陵廠的員工們,義無反顧,自愿組成纖夫隊,與當地纖夫輪班拉纖,交替休息,只為工廠物資能早日到達重慶……
西遷重慶
1937年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下達“攻擊敵國首都南京”敕令的當日,李承干從南京下關碼頭登上了“松浦”號江輪。這艘千噸級的貨輪,裝滿了金陵兵工廠的機器設備和物資,還有長江下游最大的江防要塞江陰炮臺送來的18門受損大炮。日軍的推進速度太快,搬遷中的金陵廠已沒有了修復這些大炮的時間,只得隨廠西遷。
李承干悲憤難捺!
日軍轟炸了他的金陵兵工廠,也重創了他踐行多年的實業救國理想。李承干1927年進入金陵制造局,先任工務課長,旋任廠長,苦心經營十年,把晚清重臣李鴻章同治元年(1862年)興辦、早已破舊不堪的金陵制造局,建成為了全國三大兵工廠之一的金陵兵工廠(另兩個是漢陽兵工廠和鞏縣兵工廠)。此刻,李承干久久凝望著炮聲漸隆的南京城,遲遲不肯下令起錨。
李承干肖像圖 供圖 何進平
自8月13日淞滬會戰開打,日軍在進攻上海的同時,也開始轟炸中國首都南京的重要目標。8月16日,日軍飛機突襲位于南京聚寶門外雨花臺的金陵兵工廠,一天時間里,從停泊在上海吳淞口外“出云”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日本海軍航空隊飛機,分五批轟炸能制造出16種軍用產品的金陵廠,創下了侵華戰爭期間,日機一天之內對同一目標多次轟炸的紀錄。此后日機持續對金陵廠狂轟濫炸,炸死炸傷員工十多人。日軍的意圖,是阻斷金陵廠對前線的戰損補給,迫使中國軍隊陷入槍毀彈盡的絕境,從而失去抵抗能力。
金陵廠的生產已難以為繼。
9月24日,淞滬會戰呈膠著狀,李承干安排金陵兵工廠的彈藥分廠主任虞紹唐率300職工,拆卸了359臺機器,溯長江到達重慶,在長江南岸的銅元局復建。當年底即復工生產彈藥供給前線——彈藥分廠的西遷復工,為金陵廠的大規模西遷蹚了路子。
10月30日,淞滬會戰吃緊,國民政府決定遷都。11月12日,淞滬會戰結束,日軍占領上海后,并未放緩侵略的節奏,其先頭部隊甚至扔掉輜重,殺氣騰騰撲向南京。危急時刻,11月16日,兵工署下達金陵廠西遷命令。當日,按照李承干先前的部署,金陵廠成本計算課課長黃兆瑄飛往重慶,為金陵廠落地重慶做準備,李承干則坐鎮金陵,以少將廠長身份親自聯系船務、航運等事宜;全廠員工,沒有一人在炮彈橫飛的危險關頭擅離職守,全部到廠參加搬遷工作。在日寇威逼、軍隊潰敗、政府渙散的非常時期,李承干治下的金陵兵工廠有條不紊地撤離,體現了一個現代企業臨危不懼的管理水準。
隨船而走的職工只能是少數,大部分員工要自行趕到武漢與工廠會合。武漢是西遷的中轉站。金陵廠西遷時正值長江枯水期,武漢以上的水道不適合大型貨輪運輸,從南京出發的“青浦”號、“松浦”號等江輪,是長江上的大型貨輪,需要在武漢把金陵廠的機器設備和物資,轉運到較小輪船上,才能去往宜昌。到宜昌后,全部物資又要轉運到木船上,只有木船才能通過枯水期的長江三峽。金陵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